《爸爸》: 爸爸去召妓又如何? 觀眾的個人道德標準何時變世人指標?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3月29日
Papa

爸爸 Papa

評分: 8/10
年份: 2024
片種: 劇情
導演: 翁子光
主演: 劉青雲、⾕祖琳、蘇文濤

翁子光的《爸爸》,無疑是近年來香港電影中最具話題性的作品之一。繼《踏血尋梅》的冷峻寫實,以及監製《正義迴廊》時對庭審和兇手視覺的探索後,這次他選擇了一條更內斂卻同樣沉重的道路 - 兇手的家屬。相比《風再起時》的華麗場面,《爸爸》似是更回歸他早年作品《明媚時光》的簡約風格,但又不失跟以往不太一樣的敘事實驗與視覺風格。

《爸爸》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敘事結構與拍攝手法。影片採用非線性敘事,不斷在時間線上來回跳躍,使觀眾的情緒與主角的心理狀態緊密連結。這種編排讓整部電影有著近似紀錄片的風格,但同時也挑戰了觀眾的觀影習慣,但無論如何,這絕非某些觀眾所言,整部電影是無事發生。相反,每場戲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某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有一點斧鑿痕跡,意圖太過明顯。

然而無可否認,這種風格的選擇也帶來了一個嚴重問題 - 電影篇幅過長,後段的情節尤其顯得有些零散,數次營造出結束的氛圍,卻又突然繼續,讓人有一種「死唔斷氣」的感覺。另外,影片雖然以人名劃分章節,但核心仍然圍繞著父親與兒子的內心世界,表面看好像不只是爸爸的視角。其實,翁子光完全可以更大膽,刪去兒子的視角,單純從父親的角度出發,以旁敲側擊的方式,讓觀眾自行拼湊故事的真相。不過事後細想,或許編導另有目的,並透過片中一個小細節作出提示。哥哥戲弄妹妹時,提到坊間的都市傳說,整個叮噹(哆啦A夢)的故事,其實是大雄作為自閉症患者的想象,結果搞喊妹妹。如果以此論調推而及之,《爸爸》片中有關兒子的描述部分,或許並非真正的「現實」,而是父親在試圖理解兒子行為時的主觀想像和憶測。

劉青雲的表現無疑是電影的一大亮點。他在片中的演技幾乎沒有一絲刻意雕琢的痕跡,完全與角色融為一體,達到人角合一。這種內斂但強而有力的表現,讓人不禁想起當年《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的演出,恰巧該片最佳女配角陳麗雲,也在這部電影坐鎮。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飾兒子的蘇文濤,作為一名幾乎毫無演出經驗的新演員,他的表現異常自然且層次分明,把這個複雜而充滿情緒矛盾的角色詮釋得恰到好處,甚至比一些經驗豐富的演員更具感染力,未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著實可惜,但新演員獎應是手到拿來。

反觀谷祖琳的角色則顯得較為平面,或許是因為劇本本身就沒有給母親太多發揮的空間,讓這個角色顯得有些邊緣化。至於翁子光以往合作的演員,如楊偉倫、麥沛東、太保等,這次的戲份雖然不多,但依舊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真實感。

記得去年電影上映時,有觀眾質疑劉青雲的角色在面對兒子的案件時過於冷靜,當中對他透過召妓來宣洩情緒的做法,迴響最大。事實上,這種情節並不突兀,反而是一種符合現實的行為反應。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顯然地,片中劉青雲的爸爸一角,是從一而終的壓抑性格,如果他在這場戲呼天搶地,下一場又突然冷漠無聲,這樣反而古怪,現在則是由始至終保持一致。另外,主角只是一名普通市井小販和茶記老闆,說到底就是社會中下層人士,教育程度也不高,並非教徒或專業人士,批評其召妓行為不合理,未免太過以個人標準來判斷角色行動,以為整個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運行。再者,翁子光其後也已作澄清,案件原型人物並無如戲中召妓,而這原型人物,由始至終也未有跑出來投訴,因此實在用不著「皇帝唔急太監急」。

此外,片中涉及青少年犯罪與監禁的描寫,也讓人聯想到過去幾年來香港社會的某些現象,甚至可能帶有一定的政治隱喻。這部分的解讀則見仁見智,導演也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反而是讓觀眾自己思考背後的含義。

整體來說,《爸爸》是一部暗藏張力且充滿人性探索的作品,延續了翁子光對犯罪與家庭題材的興趣,但又與他過往的作品有所不同。雖然敘事結構稍嫌鬆散,某些橋段可以更精簡,但它仍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與同期的香港電影相比,《爸爸》比《破地獄》更勝一籌,劉青雲的表現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難怪能夠獲得亞洲電影大獎影帝。這是一部不容易消化的作品,需要觀眾投入耐心與思考,但如果能接受其敘事風格,那麼《爸爸》絕對值得一看。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