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
Miao Miao
評分: 5/10
年份: 2008
片種: 劇情
導演: 程孝澤
演員: 張榕容、 柯佳嬿、 范植偉
電影演到一半的時候,我那不常看電影的弟弟忍不住小聲地問我:「這位導演是廣告片導演嗎?怎麼感覺 整部片是由一段段的短片拼湊起來的,非常破碎,很多片段很突兀地冒出來,然後又莫名其妙地斷頭。」
電影演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弟喝了口雪碧,看了一下錶,然後忍不住小聲跟我說:「才過了一小時耶。」
比起毀滅性宛如世界末日的《愛的發聲練習》,《渺渺》當然還是好上許多,至少不至於令我坐立難安。不 過,其實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弟弟在戲院裡的悄悄話。因為,《渺渺》在某些時刻確實很卡,很不連貫, 也囧得很詭異。
《渺渺》的問題,出在編劇、監製與導演三者,並不曉得他們需要,或者說想要拍出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說青 春與成長的困惑與朦朧?說愛情與性向的不確定性?說生命中突如其來的美麗與失落的不穩定感?還是以上皆 是?或者以上皆非?《渺渺》從中擷取、添加、抽除某些元素,刪刪減減,反正性別可以代換,愛情De掉了也 可以重新創造。幾經修訂,原先的兩男一女成了兩女一男,最後索性加碼成全男男與女女,青春就是這樣,愛 情、性別、戲劇結構相互對應,豈不更好?
可惜的是,這樣的「豈不更好」只是虛無飄渺地存在於《渺渺》成品完成以前。不曉得程孝澤是缺乏自信還是 另有原因,但見整部電影的敘事觀點紊亂地在渺渺、小璦、陳飛之間游移,最後又非常勉強地回到渺渺身上, 然後再以小璦作結。這樣幾近精神分裂的敘事姿態,早已讓一個原已不甚有趣的愛情故事更顯混濁,偏偏拍攝 後期才決定補述的「陳飛Vs貝貝」男男戀部份,對劇情架構的完整性上缺乏說服力(特別禮聘《藍宇》編劇Jimmy 編寫這部份的劇本),兩位偶像男星之間也缺乏更迷人的Chemistry,結果全片在調性與節奏上的錯亂、不一致, 終致愈演愈烈、愈演愈烈……。
片尾的可愛少女風字體、小璦對於蛋糕烘培的「幸福概念」執著(其實女高四人組的每場戲實在都拍得太淺碟太 粗重)、阿飛與貝貝的小王子故事這類走「三立偶像劇」路線的蛋白質刻板童話梗(為什麼這個劇本硬要安排范 植偉唸一些莫名其妙裝文藝的台詞,比如「小王子xxx」,又比如「我好像每天活在夢裡,張開眼睛是夢xxx」 ,他根本就不是咬文嚼字的料啊),以及一些宛如王家衛或岩井俊二上身的影像切片,全被胡亂而缺乏邏輯地勉 強塞進整個故事中,究竟是有其商業考量、市場算計還是純粹監導編三方嚴重缺乏自覺,我們不得而知。
較令人費解的是,作為全片中心的「渺渺」其生命歷程與這段台灣旅行之間的對話。渺渺願意以交換學生身份來 到台灣,其實是為了追憶老年癡呆的奶奶半世紀之前在台灣所發生的珍貴初戀,但接下來發生在她本人身上的愛 情事件,卻顯然無從與她奶奶的過往情事做出更緊密而具張力的對應與情感聯繫(日語老歌〈長春花〉、陳綺貞 〈旅行的意義〉、Jack Kerouac《On the Road》這些有趣的符號也同樣只是被平板地置入,缺乏更具神采的呼應)。
再者,陳飛這個角色的功能性也相當令人困惑。照理說這個滿腹心傷的憂鬱男角色應該具備兩個功用,其一自是 為了與因追憶奶奶過往戀情而來到二手CD店的渺渺產生化學作用,其二則是對應小璦「說不出口的愛」。前者好 歹有拍出一點東西,但後者非常可惜毫無碰撞出任何火花。陳飛無從回應貝貝「說出口的愛」,對應小璦對於渺 渺「說不出口的愛」,本來或許有機會呈現非常動人的對照,偏偏本已稍嫌乾澀的對話經過導演缺乏張力的場面 調度之後,卻只是變本加厲地更顯枯燥乏味。而故事收場時小璦放聲對著飛機上的渺渺表達自己的愛情,尤其讓 我覺得缺乏令人感動的共鳴核心以及爆發力。
結果,陳飛這個角色最後意外所被賦予的性格,原來只是為了與本片幕後大老闆王家衛做出微弱的聯繫。無動於 衷的陳飛、很ㄍ一ㄥ的陳飛、拒絕音樂的陳飛、無法重新開始的陳飛,像不像是「營養不良縮水版」的《重慶森 林》編號663的小警察(尤其調包CD那部份)外加《春光乍洩》黎耀輝?
無論怦然心動的狂喜還是苦戀單相思的惆悵煩悶,《渺渺》未曾珍惜那靈光乍現的愛戀瞬間。一味催促進度般發 展劇情的結果,正如同李欣芸為本片所譜寫那滿溢出來的配樂一樣,最後播完就是播完了,什麼都沒有留下。
《渺渺》不是另一部《藍色大門》,也不是另一部《盛夏光年》或《十七歲的天空》,《渺渺》很努力地要成為 它自己。然而看完《渺渺》之後,我還是無法確定,該如何定義這部很尷尬地拼裝起來的作品。
文: Ryan from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個人新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