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
Lost in Hong Kong
評分: 5/10
年份: 2015
片種: 喜劇
導演: 徐崢
演員: 徐崢、 趙薇、 包貝爾、 杜鵑、 葛民輝、 李璨琛
對於我輩香港觀眾,看《港囧》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被譏為對南方觀眾水土不服的笑料,也不是全片熟口熟面的地道景點,而是重 新發現直到今時今日,中國內地人對香港的流行文化印象,原來一直都只是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究竟在外人眼中,香港代表的是什麼?
要說《港囧》的香港元素,相信看完電影的觀眾,第一項數出來的必然就是流行曲的應用。兩個小時的影片,幾乎在每一個段落,都充塞 著香港流行曲的配樂襯托。本來作為一部以展示香港地道風情的電影,大放香港流行曲的安排屬無可厚非,畢竟流行音樂正是組成香 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環。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編導選用的歌曲,幾乎全部僅為八、九十年代的經典,從陳百強的《偏偏喜歡你》,到後來 譚泳麟、張國榮、林子祥、草蜢、Beyond、張學友等的歌曲,九十年代至今的歌曲完全欠奉。如果說這是設定在八、九十年代的電影, 還能說是還原時代實感的安排,但《港囧》不是當代2015年的故事嗎?
除了流行曲的應用,《港囧》另一個為內地觀眾感受「港味」的重要香港元素,就是香港演員的參與。片中主演為內地班底,港星多為客 串,然而值得留意,這長長的演員名單,並無任何當時得令的紅人或年青一輩,而幾乎全是八、九十年代走紅的中生代。由導演王晶扮 回自己,到同世代的喜劇笑匠吳耀漢、以及在後來崛起的鄭丹瑞、葛民輝、李燦琛、苑瓊丹、林雪、車保羅等,這些演員都是在八、九十 年代步入事業頂峰,都是在那個美好年代最為發光發熱,就像片中的流行曲,他們代表的,與其說是當代香港風情,還不如是一種對香 港演藝文化光輝歲月的緬懷!
伴隨著音樂和人物,對舊時代的追憶,當然還少不了編導的場景選擇。有看過影片的朋友或許都會發覺,片中的香港有點熟悉,但也有 點陌生。熟悉的當然就是全片確實就在香港實地取景,所有的人和街道,都是地道的香港,然而說到陌生,可能在於片中場景重舊輕新。 正如不少被譏為刻意滿足外國人對中國固定印象的獵奇式中國電影,《港囧》的香港,不是老唐樓就是傳統舊區,和當今香港人生活的 距離甚遠。和今日的香港比起來,這更像是八十年代的香港,或者說,是內地觀眾當年從八十年代港產片體會到的香港印象。
從《港囧》塑造出的香港影象可見,香港,或者說香港流行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盡在八、九十年代。本來這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八 十年代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影響遍及兩岸三地,人家崇拜我們的文化並憑著電影發揚光大,實在值得我們驕傲,但繼 續推敲思考下去,不免會感到非常的不妥。尤其當你看到新的東西的缺席,即新一代流行曲、新一輩演員、新的特色建築、新興的社區, 這一切一切過去十多年發展出來的文化,在編導為電影注入香港元素時都被無視,便特別教人驚訝。試想這不是七、八十年代初資訊 不流通的社情環境,相反,有關當代香港的消息、電影、音樂在內地都是垂手可得的時代,然而這過去十多年累積下來的文化產物,為 什麼都沒有被考慮呢?編導有這樣的安排,是他本人對當代香港的無知,還是說,在他們眼中,現在的香港其實不值一談!?作為一部 現代都市喜劇,如果說編導是刻意懷舊,是不合情理。所以,當你看到一部大拍現今日香港的電影,但片中出現的盡是二十年前的香 港人與事,不免會大感不安。
當然,人家怎麼看我們管不著,香港文化不是為討好內地而發展,用不著為人家的無視而在意,但換個角度去看,如果有人想向外來的 觀眾展示一個地方的文化,用上的全是二、三十多年的產物,新的東西沒有一樣能讓人留下印象,沒有一樣能拿得出手來推薦給觀眾, 那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是應該視之為警號去反省一下,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