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 Tao Sha

浪淘沙
Lang Tao Sha
評分: 9/10
年份: 1936
片種: 劇情
導演: 吳永剛
演員: 金燄, 章志直

1936 年的《 浪淘沙》 , 是中國著名編導吳永剛的代表作之一。 作為中國 早期有聲電影, 此片成就不單止在聲音效果上的成熟運用, 更重要的是 編導吳永剛對於電影的種種形式上的實驗, 和超越時空的故事寓意。

由於筆者觀看的影碟只有七十多分鐘, 不敢肯定是否完整版本, 但故事 大概講述水手阿龍( 金燄) 回家發現妻子有外遇, 一怒之下殺死姦夫, 隨即被張警探( 章志直) 追捕。 兩人在船上相遇, 後沉船流落荒島, 在 患難中互相扶持, 可是. . . 這部由吳永剛編劇和導演的影片, 最令人 難忘的相信是其超凡的視野和對時局的大膽預言。 正當三十年代同期影片 如《 大路》 、 《 十字街頭》 和《 馬路天使》 等都在有意無意間以直接的 方式顯示出明確的抗日意識, 《 浪》 卻反其道而行, 透過阿龍和警探只 能夠共患難而不可以共享富貴的故事, 隱隱地預言出中國打後十多年的 國情( 1936 年國共還處於交戰階段, 直至同年年尾「 西安事變」 後, 國共 才真的合作抗日) 。 國共化敵為友一致抗日, 有如阿龍和警探在艱難環 境下互相照應的情況一樣。 可是, 人始終是自私的, 當希望出現時, 心 懷鬼胎的警探突然決定化友為敵, 把阿龍拘捕。 當然, 我們不能怪警探 反面無情, 因為這是他的職責, 更何況阿龍是殺人犯。 同樣地, 這亦是 國民政府在當年面臨的局面, 正所謂「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 在各為 其主和利益爭逐的情況下, 內部鬥爭是在所難免, 編導對於這個內鬥困局, 已是以最客觀和體諒的角度觀看 。

對於電影被左派評論群起攻擊, 筆者其實覺得有點奇怪。 假設筆者的解 讀正確, 吳永剛在此片對於阿龍, 即共黨的比喻, 實則是抱同情的態度 的 。 先不談形像負面和囂張的警探, 水手阿龍除了在片 初殺人外, 在全片的形像都甚為討好。 首先, 單從外型來說, 吳永剛不 以粗豪的章志直演水手, 而以外表斯文正氣的金燄扮演這個殺人犯, 已 是有目的地去為水手創造一個正面形像的第一步。 此外, 阿龍在片中有 情有義, 不但多番拯救垂死的警探, 更常常想念女兒, 是一個感情豐富 的人物。 相反, 代表主流勢力的警探, 形像不見討好, 外型粗獷的他, 常常狂妄大笑, 態度囂張。 編導也沒有為這個角色安排任何情感揮發的 場面, 他沒有家人, 沒有朋友, 一切都只以自己的事業和利益為重。 不 過編導對於這個負面角色, 已算非常厚道, 並無任何刻意醜化, 而是盡 量做到面面俱圓。

此片在拍攝技術上表現出高度的創意。 開場字幕借海灘的浪沙以蒙太奇 方式展示, 便見心思。 首尾呼應的影像設計, 更是當年中國電影鮮見的 表達手法。 在攝影上, 編導對於光影頗為敏感, 尤其初段阿龍在夜間的鎮上逃亡 一段, 光影配合出色, 炮制出一定的藝術效果。 配聲技術在三十年代初左 右傳入中國電影界, 《 浪淘沙》 作為開荒分子, 對於聲音上的實驗貢獻 不少。 片初阿龍殺人後在街上獨個兒奔走, 背景不斷傳來「 阿龍殺人了」 的聲音, 但不見任何人說話, 便成功把阿龍焦慮不安的心情立體化。 類似 手法在黑澤明的《 我對青春無悔》 ( 1946 ) 曾經出現, 但那已經是十年後 的電影了。

片中男主角金燄是三十年代著名演員。 本是韓國人的他, 早年即赴中國 從影, 主演過的名片包括《 戀愛與義務》 、 《 三個摩登女性》 、 《 大路》 等。 章志直亦是出色的演員, 最為人熟悉的首推《 神女》 內的惡霸歹角。 他亦曾在《 大路》 一片和金燄合作。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