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
評分: 7/10
年份: 2010
片種: 劇情
導演: 葉偉民、 文雋
演員: 李治廷、 鍾麗緹、 梁家輝、李香琴、 歐陽靖、 陳奐仁、 貢米、 張一山、 葉璇、 劉浩龍、 應昌佑、 盧頌之、何思諺、萬梓良
《 李小龍》不能如《 葉問》系列一般引起廣大觀眾的哄動和深刻的迴響﹐ 原因 很多。 以戲而論﹐ 這是拍得很通俗且兼備一定娛樂性的電影﹐ 惟編導對於主題 的拿捏不定﹐ 以及宣傳上的錯置﹐ 遺憾地讓影片出現兩頭不到岸的窘境﹐ 不論 是喜愛懷舊劇情片或刺激動作片的觀眾﹐ 皆未有叫好。
影片劇情藍本來自李小龍親弟李振輝的回憶錄﹐ 故事由李小龍(李治廷) 在三藩市 出生開始﹐ 講述他少年時期在香港上學及拍電影的經歷﹐ 最後以他在18 歲左右出 走美國留學的決定作結。 由於李小龍生平和事業的大部分版權﹐ 都在其遺孀蓮達 和女兒李香凝之手﹐ 而且有關李小龍的功夫和電影事業(成年後) 的電影﹐ 已拍過 不少﹐ 編導葉偉民和文雋選擇由其童年入手﹐ 不但避過和處事風格偏向洋人的 蓮達及李香凝交涉(在香港電影人眼中﹐ 西方重視製度﹐ 事事一板一眼﹑ 「 執正 來做」的方法﹐ 正好和一向講求靈活及迅速的港產處事方法相反) ﹐ 也發掘出前 人鮮有觸及的題材﹐ 的確是非常聰明之舉。惟未知是否要兼顧所謂的主流市場 需要﹐ 非常可惜地﹐ 編導看來並沒有為劇情定下一個清晰的骨幹 ﹐ 只是如流水 帳般把事跡敘述﹐對人物的刻劃尤其單薄﹐ 作為主角人物的李小龍﹐ 由始至終僅 徒具外形而欠飽滿血肉。
影片走懷舊抒情路線﹐ 不論鏡頭運用﹑ 美術布景﹑ 服裝設計﹑ 資料蒐集等均一 絲不苟﹐ 細節用心﹐ 不會讓人懷疑。 可是讓人比較奇怪的是﹐ 作為一部命名為《 李 小龍》的電影﹐ 編導卻沒有花費太多篇幅去刻劃這個人物的成長和想法。 或許影 片藍本本身就是旁人(李弟) 的回憶錄﹐本來就是透過旁敲側擊的途徑﹐ 去充實李小 龍的童年人生。 可是﹐ 從影片宣傳和編導拿捏來看﹐ 卻又讓人迷惑。 例如片中對 於李小龍周旋的三角關係﹐ 便是從李的角度描寫其內心世界﹐ 而不是透過想象或 其他人的目光。 現在整部電影看來﹐ 除了上述的三角戀外﹐ 影片前半部主要集中 在李的父母梁家輝和鍾麗緹身上﹐ 下半部則主要在其好友劉連光之上(最後追逐 戲的回溯﹐ 完全就是從劉連光的視點出發) ﹐作為主角的李小龍﹐ 反而像是一個人 肉布景﹑ 連接劇情和提供娛樂(兩場武打戲和一場追逐) 的工具﹐ 感覺頗為奇怪。
影片後段生硬加插多場武打追逐戲﹐讓電影的懷舊劇情風格不能一氣呵成﹐ 是其 敗筆。 不過要拍一部關於李小龍的電影而沒有任何動作場面﹐ 除非是低成本的另 類文藝片﹐ 否則要尋找商業投資並作大規模發行﹐ 應該不易。 編導不夠膽量去盡 拍攝 (即完全放棄武打) 的安排可以理解。 惟電影宣傳部門一再把影片包裝成動作 片﹐ 才是真正把其推向死角的致命一筆。
熟悉電影宣傳和票房的人都會發現﹐ 很多電影拍得不壞﹐ 但票房不濟﹐ 最大原 因不是演員﹑ 不是導演﹑ 不是劇本﹐ 而是宣傳手法錯誤﹐ 導致觀眾期望錯置﹐ 入場後看到的和心中預期的不同﹐ 自然感到失望﹐ 也不會加以追捧﹐ 甚至要鞭 撻批評﹐ 讓電影的口碑受到重挫。《 李小龍》宣傳的最大問題﹐ 是由海報﹑ 預告 片等﹐ 都刻意製造出一種功夫動作片的氛圍﹐ 讓人誤以為這是以武打為主的電 影。 當影片在首周上映反應一般(網絡坊間評論﹐ 大部分只集中批評李打得不好 看﹐ 身手不好等...) ﹐ 電影公司的新一輪宣傳稿還是未能看通這個毛病﹐ 反而變 本加厲地更加強調片中最後的高潮追逐戲。 試問在一錯再錯的宣傳下﹐ 票房又 怎會有起色?
影片劇本和宣傳失利﹐ 但找來李治廷演出少年李小龍﹐ 確是精明之選。 相對於 外型相似但太市井粗鄙的陳國坤﹐李治廷的氣質和學識﹐ 便更切合李小龍的形象。 大家都知道﹐ 李小龍除了功夫了得﹐ 還是一個有識見和學問的哲人。 以往看陳國 坤扮演李小龍﹐ 永遠只會覺得他樣貌相似﹐ 但一開口便幻想全失﹔ 相對來說﹐ 李 治廷的演繹便更恰到好處﹐ 雖然某些場面略為誇張﹐ 但整體感覺更神似﹐ 也更能 表現出李年少輕狂的傲氣。
對於五﹑ 六十年代成長的觀眾﹐《 李小龍》有一定的吸引力。 影片還原當年影人 影事的段落頗為生動有趣﹐ 多位客串扮演前輩影人的演員如阮德鏘﹑ 萬梓良﹑ 錢嘉樂﹑ 張兆輝﹑ 鄭丹瑞等都帶來驚喜。 影片真正要吸納的﹐ 應該就是這一批觀 眾﹔ 電影宣傳公司真正應該參考的 ﹐ 是年初《 歲月神偷》的製作和發行模式﹐ 而 不是像現在一樣﹐ 想拍純文藝不夠膽﹐ 宣傳為動作片又不夠力﹐ 結果兩面不討 好﹐ 白白浪費好題材。
猛人- 李治廷、 梁家輝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