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en in the Dark

暗色天堂
Heaven in the Dark
評分:6/10
年份:2016
片種:劇情
導演:袁劍偉
演員:張學友、林嘉欣、衛詩雅、周家怡、韋羅莎、王喜、黃秋生、羅蘭

表面來看,電影和舞台劇同樣注重故事和演員,是非常相似的藝術媒介,但細看的話便會發現,兩者在呈現 手法上並不相同。一齣成功的舞台劇改編成為電影,未必能夠取得一樣的成績,如何把舞台劇作的精髓融匯 電影之中,特別考驗創作者的能力。首次執導劇情長片的廣告片導演袁劍偉以舞台劇為藍本,改編拍攝電影 《暗色天堂》,雖確保了獲得紮實的故事作藍本,但是在從舞台過渡至大銀幕的過程中,還是難免地出現水土 不服的情況。

《暗色天堂》讓人想起林嘉欣的處女作《男人四十》。和該片一樣,她飾演一個初出茅廬的女生,和事業有成的 中佬張學友玩曖昧,不過細節和主題卻不盡相同。影片由舞台劇改編為電影,編導和演員的確盡了不少努力。 當中由片初一直演下去,電影感頗為濃烈。兩位主角張學友和林嘉欣的演繹特別細膩,編導在捕捉演員表情和 動作細節等顯出用心,充分展示電影大銀幕的優勢。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不知何解劇情發展到後段,卻逐漸脫 離電影,而是回到舞台的套路,尤其是兩人最後攤牌的高潮戲,只見張、林兩人煞有介事、七情上面地唸起一些 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對白,讓本來已經投入於電影世界的觀眾突然抽離,風格的前後不一,頗讓人無所適從。

究竟影片結局出了什麼問題,讓人愈看愈突兀?對白及演員演繹風格上的突變,當然是一個原因,不過也不能忽 視劇本本身的局限。我沒有看過原著的舞台劇,不清楚結局高潮戲的真相,是否被完全保留,但從現在電影版的 劇情看來,這個本應充滿戲劇張力的真相,看來並未能讓觀眾產生編導預期的驚訝效應。或者說,這種對角色心 理層次的衝擊,在舞台上以抑揚頓挫的對白唸出來,可能比較容易觸動觀眾,但放在大銀幕上,顯然卻是另一回事。

舉個不算太匹配的例子來說,未知大家是否記得十多年前的韓片《原罪犯》。這部由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同樣包 括一個爆炸性的謎底真相。在原著漫畫中,主角被大反派囚禁十年的真相,是因為遭受主角漫不經意的言行刺激, 屬於一種內省性的精神衝擊,和《暗色天堂》女主角的情況頗為類似。然而改編成為電影,韓國導演朴贊郁卻沒有 跟隨,而是大幅修改成一個不論在視覺或者敘事效果上,都更為震憾人心的亂倫慘劇。這樣的改動,不但能為觀 眾帶來更強烈的官能刺激,也更利於在電影敘事上的表達,這正是文學改編電影的優秀示範。相對來說,《暗色 天堂》只是把舞台劇的結局生硬照搬,便不免顯得呆板和突兀了。

雖然影片劇情虎頭蛇尾,但正如上述,不能不讚賞演員的表現。張學友是一如以往的好,撇除最後流於舞台劇的 浮誇化(這可能涉及導演的取向),整體上非常平穩,比起十多年前和林嘉欣初次合作時,是更為成熟。久別香港 電影的林嘉欣,演繹上也很用心,雖然後段有些部分略嫌刻意經營,但對細節的處理,還是保持水準,可以說當今 香港影壇,實在沒能找到氣質相近的女星了。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未知是否經過舞台劇及正規戲劇訓練的歷煉, 現在林嘉欣演戲(包括去年的《百日告別》),有時會太老練和富於計算,反而未及初出道時的自然流露。

《暗色天堂》不難看,描寫男女關係的微妙變化有不少佳句,可惜整體前後不一,功虧一簣。如果編導能再用心思 考,如何在舞台劇到電影的過渡中取得更佳的平衡,影片成績必然會更為理想,現在可惜地只能成就半部好戲。

猛人– 張學友、林嘉欣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