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嬌與志明
Love in the Buff
評分: 7/10
年份: 2012
片種: 劇情
導演: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余文樂﹑徐崢﹑楊冪﹑司徒慧焯﹑谷德昭﹑陳逸寧﹑詹瑞文﹑閻汶宣﹑田蕊妮
隨著香港電影業的重心北移﹐ 留守香港的電影人愈來愈少。 曾經被評為現役年青導演中 最能保持港式趣味的彭浩翔﹐ 也在年前移居北京﹐ 深度接觸內地文化。 而他在今年(2012) 的 新作 《 春嬌與志明》 ﹐ 正好是他北遷後第一個嘗數有機融合兩地文化特色的實驗範本。
影片故事延續自年前的 都市愛情喜劇 《 志明與春嬌》 ﹐ 成為情侶的志明(余文樂) 如春嬌(楊千 嬅) 順應潮流北上發展﹐ 兩人聚少離多﹐ 分別碰上讓人傾心的俏空姐(楊冪) 和慇實商人(徐崢) 。 在幾番離離合合的轉折之下﹐ 兩人對愛情有新的體會…
彭浩翔素來擅長炮製處境式的小趣味﹐ 像《 破事兒》 這類短片合集﹐ 正好是他的拿手好戲﹐ 讓他發揮不同惡作劇式的小聰明 。 可是當他要把這些小情小趣的橋段拉長擴張為一部劇情長 片﹐ 便往往缺乏靈感﹐ 形成電影出現有佳句﹐ 欠佳章的停滯問題。 這樣的缺點﹐ 終其創作生 涯一直未有太大改善﹐ 除非遇上合適的編劇﹐ 否則難求突破。 《 春嬌》 系列其實也大致上延 續了這個導演特色﹐ 個別場面處理得豐富有趣﹐ 生動搶眼﹐ 但放遠一點來看﹐ 整體故事不過 老調重彈﹐ 新意不多。
《 春嬌與志明》 的主要愛情橋段淡而無味﹐ 重重複複讓人生厭﹐ 不過無可否認﹐ 編導在細節 上處理用心﹐ 成功拍出豐富的通俗娛樂性。 影片在中港兩地均獲得好評的主要原因﹐ 在於彭 浩翔對兩地文化口味的拿捏平衡到位﹐ 尤其沒有像很多同類合拍片一般﹐ 往往為著遷就所謂 的內地觀眾需要而犧牲港產片獨有的文化地域特色。 以往很多到內地拍戲的香港導演也許是 要配合審查﹐ 也許是對內地觀眾口味的評估錯誤﹐ 刻意地把電影的香港味道削弱﹐ 不但模糊 電影發生地點所在﹐ 在對白上也力取中庸﹐ 結果出來的成品就是四不像﹐ 既不受內地觀眾欣賞﹐ 也沒能挽留香港的地道觀眾。 這些導演不知道﹐ 內地人選看香港電影﹐ 就是希望能夠看到香 港的人和事﹐ 情況就像我們看荷李活西片﹐ 就是想感受異國風情﹐ 而不是想看荷李活大拍中國 人或中國社會的失實情況。
彭浩翔優勝之處﹐ 是坦然面對地域文化差異的問題。 影片從不刻意隱瞞或略去主角身處的環境﹐ 由香港到北京﹐ 或者去到上海﹐ 整部電影一直清楚交代戲中人的去向。 而更重要的是﹐ 每個角 色的對白﹑ 用詞甚至個性特質 ﹐ 均著力保留來原地的風味﹐ 香港人繼續講廣東話的粗言和俗語﹐ 內地人則大談自己的方言﹐ 行事風格也大異其趣﹐ 即使雙方未必完全意會到對方的意思﹐ 但絕對 沒有逢迎之意。 所以影片帶來的真實感﹐ 以及讓觀眾產生的共鳴感﹐ 便遠遠超越其他同類港產合 拍片﹐ 讓人看得過癮投入﹐ 趣味央然 。
楊千嬅和余文樂再續前弦表現稱職﹐ 老拍檔的合作顯現默契。 新加入的內地演員 徐崢和楊冪也能 滿足角色需要﹐ 雖然總覺得徐崢一角太完美﹐ 大有過分美化內地人之嫌; 相反 ﹐ 楊冪一角不脫香 港人對內地年輕女人的stereotype 負面形象﹐性感但缺乏血肉感。
《 春嬌與志明》 的成功之處﹐ 在於全面擁抱內地的同時﹐ 也緊守香港流行文化的核心價值﹐ 讓本 地觀眾感到沒有被遺忘。 雖然這談不上是突破性的成就﹐ 但卻十分值得其他急於大賺人民幣而忘 卻根本的香港導演借鏡。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