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hot's Funeral

大腕
Big Shot's Funeral
評分: 9/10
年份: 2001
片種: 喜劇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葛優﹐ 關芝琳、當奴修打蘭、英達、保羅馬祖斯基

為了賺錢而生的電影

電影分兩種:商業片與影展片(此處泛指藝術氣息或導演特色偏重的非商業作品),其中商業片之 中,又有一種片是為名符其實的商業作品,以電影達到商業行銷之目的(票房回收或是周邊相關商 品之推銷)。這類作品通常是建立於龐大商業利益之下,如【Cloverfield】、【The Blair Witch Project】... 等,均以高明的行銷手法來達到高票房收益的效果(近年如台灣片【海角7號】也是類似行銷手法)。

但前者是以純粹將電影視為商品的一種行銷手法,另一種則是如美國導演Michael Bay在自己的作品中充 斥大量的廣告商品(簡直就是買票入場觀賞超高成本的廣告),或是如【007系列】那樣不著痕跡的行銷 手法。甚至筆者個人相當欣賞的Quentin Tarantino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推銷自有品牌的香煙。

簡單的說,商業行為在電影中是一定存在的(不然片尾又為何會出現超高比例的廣告商名單),這也是為 何許多投資人願意嘗試投入商業片之製作的原因。

但如果連葬禮都融入了商業行為呢?前些日子曾有部港片【葬禮喳FIT人(葬禮上的角斗)】描述的是幫 會的權力鬥爭,今文討論的卻是內陸與哥倫比亞-亞洲公司合作拍攝的【大腕】,同樣是描述葬禮的作 品,不同於前作只著重於權力鬥爭,本片小至人際互動,大至對商業行為與官場文化的諷刺,本片格調 硬是高明許多。

故事描述國際大導在北京拍片卻因故病危,華人紀錄片攝影師因對大導一句對喜劇葬禮的承諾,為了籌錢 而將葬禮演變成商品大展,此時,大導從病危脫離了險境...

荒謬!

這是筆者看完本片第一個主觀的想法,前三分之一描述了大導演與攝影師在語言不通卻十足默契的感情, 而角色互動也確實是馮導的強項,在本片更是鮮明(加上與外商公司合作製片,人物的形象除少部分的本 土色彩,已趨於國際化)。從故事走入大導病危開始,故事走向了現實面(也為馮導強項,但在【夜宴】 卻說的太明白),首先觀眾面對的是片商對於掛名大導演較易有票房回收的商業真相。就筆者的印象, HOLLYWOOD的幾部商業片,就曾出過類似的狀況(包括中途換導演的作品),多數導演多為掛名,實質上 則是由團隊或是監製干涉執導工作(其實港台電影也普遍存在這問題),如片中狀況一般的戲碼,現實中 仍是進行式的上演中。為何?因為票房號召力!

之後又對於籌錢辦喪事一事與原出資人鬧翻(所謂戲未紅;人先紅的影壇怪現象之批評),使故事進入了主 要的真正劇情...對商業行為的澈底嘲諷。本片不但諷刺了知名品牌的廠商,也影射了北京奧運的商機(說 真的,京奧還真是個豪華商業廣告),其中以樂哈哈飲水最明顯(影射哇哈哈之品牌,幾年前的【手機】 則是有在影射內陸某知名節目主持人的成份…當然,馮導不承認)。之中的過程與情節已不是只有誇張、 荒謬能形容了,簡直是可以用胡搞總結了,但這不是批評…是筆者的恭維。本片用寫實卻誇張的手法,來 盡可能的諷刺許多商業行為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只是,縱使是鬧劇,也有收尾的時候。結局回歸了『這只是一部電影』的論點,不只告訴觀眾,中間的劇情 只是虛構,也回歸了故事中的導演面臨瓶頸卻得以解決的主線。

但誰會相信『這只是一部電影』這種鬼話?故事是很混亂,但至少做到條理分明。看完了大腕,但還是不知 道誰才是大腕。結局說是那位大導演,但這部片之外呢?是片商?投資人?馮導自己?還是片尾喝可樂的小 皇帝?馮導沒明說…好你個大腕!

題外話:有不少號稱幾億成本的作品,實際資本不過幾千萬。所謂幾億成本是包括影片的資本與贊助廠商之 資金(有時是道具,但有折算為成本金額),以及之後行銷成本之總合所得出的結果。而事實上,扣除了明 星(導、演之類身份)與部分人事費用(如為特效電影,還包括龐大後製費用),實際用於設備與耗材的錢 根本沒多少(難怪有些賣明星的電影拍的像是在騙錢),其中不少A級成本以上的作品(依不同拍攝地區, 成本區分標準也不同,也因此,在港台中為A級製作的作品,以HOLLYWOOD之標準可能為B級片)大都普 遍存在這種現象(也因此,回收的錢,有時只會打平成本)。在此補充個常識。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