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Face of Demolition

危樓春曉
In the Face of Demolition
評分: 8/10
年份: 1953
片種: 劇情
導演: 李鐵
演員: 張瑛、 紫羅蓮、 吳楚帆、 黃曼梨、 盧敦、 黃楚山、 梅綺

說《 危樓春曉》 是香港粵語長片的經典之作並不為過。 片中本著 「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宗旨做人的威哥( 吳楚帆) , 不但成為 經典電影人物, 更為陳可辛的《 新難兄難弟》 模仿致敬, 由梁家 輝擔演威哥的角色。 另外, 影片亦影響了不少後來的港產片, 例如 張之亮的《 籠民》 便在故事結構上明顯參考了《 危》 片。

這部由吳楚帆等演員創辦的中聯電影公司的出品, 內容豐富, 意識 正面, 富有社會良心。 故事大概講述教師羅明( 張瑛) 、 的士司機 威哥( 吳楚帆) 、 舞女白瑩( 紫羅蓮) 等五六伙人聚居在一棟殘舊 的唐樓之內, 雖然生活環境欠佳, 但各人都能泰然面對。 可是, 他 們不知道唐樓被政府列為危樓, 隨時有倒塌的危機. . . 片中人物 甚多, 支節異常豐富, 編導對於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定著墨, 所以各 人都性格鮮明, 例如羅明的衝動好面子、 威哥的義薄雲天、 白瑩的倔強、 黃大班( 盧敦) 的勢利等, 都活潑生動, 令人印像深刻。

在2004 年的今天看來, 這種群居一室、 屋漏連逢夜雨的故事背景可 能有點過時, 部分情節例如賣血還債等更是煽情之極。 不過影片最 大成就, 其實在於切中時弊的社會諷喻, 以及充滿道德感的故事主旨。 今 天重看這部舊片也不會覺得沉悶, 正是因為片中反映的時事現像和 人生百態, 例如社會上嚴重的失業情況, 又或者是騙子和勢利小人 的醜惡面孔等, 在今時今日也不難按圖索驥, 找到配對對像, 所以 觀眾容易產生共鳴。 另外, 編導以唐樓內的鄰常百態作為大環境的 縮影反映社會缺憾, 用意也很明顯。 為怕觀眾不能理解, 更在片初透過 羅明之口闡明, 他說「 想不到在這麼小的地方每一家人也有這麼多 不同的故事, 更何況是整個社會? 」 便說明了編導「 借小諷大」 的 意圖。

影片的道德感, 主要來自片中威哥和二叔等人虎口婆心的教誨式對 白。 編劇的精明之處, 是在適當的場合把這些說教意味濃厚的對白 適時地融入劇情之內, 使觀眾不會感到厭惡。 例如威哥幫助羅明解 決請客的難題時, 乘機開導眾人, 編排便合理自然, 而不流於枯燥 突兀。 二叔( 黃楚山) 臨終前勉勵梅綺的說話, 也恰到好處, 一點 也不拖拉。 透過眾人的守望相助, 編導極力展示出人性美好一面, 使觀眾在絕境中重拾信心, 危樓也自然可以演變成春曉。

《 危樓春曉》 的結局沒有刻意浪漫化的大團圓, 對於好些人物的下 場也沒有清楚闡述, 比較實事求事, 符合社會現實主義電影類型的要 求。 最後一幕主角等人交待解決問題的辦法後, 便緩緩地正面走向鏡 頭作結, 似要告訴觀眾困境雖在, 但只要本著泰然之心正面面對, 最 終定能找到解救之道。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