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
City of Life and Death
評分: 7/10
年份: 2009
片種: 戰爭
導演: 陸川
演員: 中泉英雄﹑ 劉燁﹑ 高圓圓﹑ 范偉﹑ 姚笛
注: 內文包含劇情及結局﹐ 敬請留意。
由於政治原因﹐ 中國內地以往很少拍攝有關上世紀八年抗戰的電影。 雖然南京大屠殺是 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國殤﹐ 但以此取材搬上大銀幕的次數不多﹐ 記憶所及﹐ 只有90 年代吳子牛的《 南京1937 》。 不過近年內地電影制度漸漸開放﹐ 開始出現不少抗戰電影﹐ 例如年前的《 東京審判》﹐ 一批大導演如張藝謀等﹐ 也表態想拍該時期的故事﹐ 當中最先 面世的一部同類大片﹐ 就是今年(2009) 初上畫﹐ 由陸川執導的《 南京! 南京! 》。
《 南京! 南京! 》以1937 年12月﹐ 震驚國際的南京大屠殺為故事背景﹐ 講述日軍侵佔南京後﹐ 如何屠殺被困城中的數十萬中國軍民﹐ 以及侵入由德國人拉貝管理的安全區﹐ 肆意逼害難 民的經過。 影片最大膽的舉措﹐ 是以一部中國片的名義﹐ 卻完全從一名日本軍將的角度﹐ 去表現日本人面對戰爭的心態﹐ 情況和年前荷李活片《 硫磺島戰書 》有點相似。
影片在中國上畫後反應火紅﹐ 讚的人不少﹐ 但罵的是更多﹐一般觀眾最難接受的﹐ 是編導 陸川從日本人的角度入手說故事。 對此陸川曾辯稱﹐ 希望把日本軍人以往的妖魔化形象改 變﹐ 因為他相信只要把他們當成正常的人看待﹐ 大家才能更認真地反思歷史。 當然﹐ 這樣 的說法﹐ 是無法說服情緒激昂的觀眾。 冷靜地去分析的話﹐其實編導以日本軍人的視點說 故事﹐ 問題不大﹐ 但執行上的缺失和不平衡﹐ 恐怕才是增加電影爭議性的原因。
編導以一名日本軍官為主角﹐ 是兵行險著的舉措。 據聞陸川曾入讀軍校﹐ 那他大概應該知 道﹐ 軍人受訓過程中﹐ 基本上就是被灌輸了「 敵人非人化 」的訊息﹐把屠殺敵人合理化﹐ 只要透過這種精神上的薰陶﹐ 他們才能在戰場上殺敵而不留下心理烙印。 畢竟大部分軍人 都是正常人﹐ 不是變態殺人狂﹐總不能在毫無心智鍛煉下﹐ 貿貿然就把他們推到戰場。 依 此來說﹐ 當年日本侵華軍人中﹐ 是否存在這種良心滿瀉的軍官﹐ 難免受到觀眾質疑。 當然人 無絕對﹐ 不排除真有這種人的存在﹐ 但肯定只佔極少數﹐ 如果編導以這樣特殊的個別例子 去代表日本軍人﹐ 以這個角色代言他們的感受﹐ 美化他們的行為﹐ 並以為這樣做就等同把 日本人正常化﹐ 那樣的想法不免是一廂情願﹐ 也顯得過份幼稚。 (如果硬是要從日本人角度 出發﹐ 為什麼不把角色定在那個軍妓上﹐ 或者是一些隨軍出征的後勤人員呢?)
影片另一讓人質疑的地方﹐ 是視點的模糊不定。 片初鏡頭聚焦在日本軍人角川(中泉英雄) ﹐ 當大家都以為影片是從他的角度出發﹐ 到了城頭保衛戰﹐敘事又突然間跳到陸劍雄(劉燁) ﹐ 兩軍巷戰時視點頻頻切換﹐ 讓觀眾很難投入。 然後到了安全區一段﹐ 編導也是採取類似手 法﹐ 不斷在角川和安全區內中國人的角度互切﹐ 力求在兩方面取得平衡﹐ 但實際上卻令到 觀眾無法切入﹐ 一直都只能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 從遠處去窺視兩方人馬的情況。 或許陸 川的本意就是如此﹐ 但以一部商業片來看﹐ 不能成功取悅觀眾和讓他們投入﹐ 不免是顧此 失彼。
影片是否如陸川所言﹐ 是一部商業片﹐ 並非容易解答。 在現今中國影市﹐ 不計製作過程﹐ 單從成品而論﹐ 商業和藝術的界線一向模糊。 當賈樟柯﹑ 王小帥等導演的電影﹐ 能夠和一 些荷李活大片放在同一個院線放映時﹐便很難讓人區分﹐ 什麼才算商業或藝術? 所以﹐ 《 南 京! 南京! 》是商業還是藝術片的討論﹐ 意義不大﹐ 最重要還是影片是否拍得可觀。
陸川在北京電影學院獲碩士學位後﹐ 2001 年拍出由姜文主演的《 尋槍 》﹐ 即技驚四座﹐ 純熟 和靈巧的電影語言﹑ 生動跳脫的敘事和鏡頭運用﹐為中國新一代導演少見。 其後的《 可可西 里 》也展現出非凡的創意﹐ 雖然影片後來牽涉進抄襲罵戰中﹐ 但也無損觀眾對其喜愛。 今 次的《 南京! 南京! 》﹐ 整個製作的技術水平也是非常出色﹐ 全黑白的攝影(令人想起姜文的《 鬼 子來了》) 層次分明﹐ 超闊銀幕的畫面特別豐富﹐ 特別搭建的場景和考究的服飾及道具等﹐ 無一不顯示出拍攝者的一絲不苟。 而影片從一開始的巷戰開始﹐ 到後來安全區遇襲﹐ 一直 都有進展﹐節奏明快﹐ 悶場甚少﹐ 戲劇節奏計算準確﹐最成功的地方是排除以往同類電影或 電視劇常常墮入的兒女私情格局﹐ 完全放棄了一些本來可供發展的感情線索(據聞本來的劇 情講述陸劍雄一直活到後來﹐ 並和姜老師(高圓圓) 發生感情﹐ 但後來因主創人員覺得不合理 和沖淡主題﹐ 所以刪掉) ﹐ 單刀直入地只專注於戰爭的苦難。 另外﹐ 影片描寫日軍暴行 的場 面雖不算太血腥駭人﹐ 但也毫不含糊。
演員方面﹐除了貫穿全片的日本軍人角川(中泉英雄) 外﹐ 主要以群戲為主﹐每一個角色都演 得投入悲情﹐ 但劇本沒有為任何一人提供特別閃亮的戲份﹐ 最後的焦點﹐ 始終都是集中在 中泉英雄身上。 他在片中演繹心境不靖的軍人對白不是很多﹐ 但能夠透過豐富的眼神和表 情運用﹐ 去表現角色的傍徨和無助感﹐ 效果不俗。 至於德國人拉貝一角﹐ 其功績則明顯被 淡化。 另外值得一提﹐ 片中的臨時演員表演不俗﹐ 由於導演特別偏愛拍攝群眾面孔的特寫﹐ 所以演員不像樣的話﹐ 整個戲的說服力便大減﹐ 依此來看﹐ 編導在處理這些群眾演員上﹐ 看來花費不少工夫﹐ 成效也很顯著。
《 南京! 南京! 》在中國內地上映後票房走勢凌厲﹐ 引起的討論更是異常熱烈﹐ 不論是普通 網民或大學教授﹐ 都議論紛紛﹔ 影片在香港上映﹐ 20 多天收300 多萬元﹐ 以一部台前幕後 均為內地班底的電影來說﹐ 不是大賣但也不算太差﹐ 惟鮮有引起討論﹐ 頗為可惜。 其實影 片最大優點﹐正在於其爭議性﹐ 即使認同其觀點與否﹐ 它的成功之處就是誘發觀眾再次去討論和 思考這件歷史悲劇。
《 南京! 南京! 》是值得推薦的電影﹐ 不過觀眾必須明白﹐ 這部電影不等於歷史。 事實上﹐ 歷史不可能透過單一媒介重現﹐如果以為看看電影就能了解南京大屠殺﹐ 那是過份幼稚和 無知的想法。 一如上述﹐ 電影最大的功能﹐ 是引發觀眾對歷史作出更多的思考﹐只要多想 多講﹐ 才能真正面對和反思歷史。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