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it No. 6

六號出口
Exit No. 6
評分: 5/10
年份: 2008
片種: 劇情
導演: 林育賢
演員: 彭于晏、 阮經天、 張翰

比起《十七歲的天空》跟《盛夏光年》的狡詐算計與剝削消費,比起《一年之初》那樣毫無自覺的自 溺,比起《基因決定我愛你》《巧克力重擊》的單薄空虛毫無核心,我想我還「勉強喜歡」《豔光四 射歌舞團》及《單車上路》一點點。雖然它們同樣粗糙同樣不成熟,雖然某些調度與情節轉折簡直無 比糟糕,但至少我在他們的作品身上,看見因為創作的熱忱而發出的微微閃亮。

而在我看了林育賢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六號出口》之後,老實說我頗為憂心。《六號出口》的成績, 很尷尬地介於《單車上路》、《豔光四射歌舞團》與《盛夏光年》之間。換句話說,當然是比《盛夏 光年》好一點,但比《單車上路》、《豔光四射歌舞團》差一截。或許是我本來太過期待《六號出口》 ,太過理所當然地預設立場,認定曾經把紀錄片拍得相當甜美動人充滿戲劇性的林育賢,應該具備捕 捉《六號出口》裡關於青春與死亡的萬紫千紅的能力。我顯然高估了林育賢在戲劇作品上頭的執行度。 因為《六號出口》的「戲劇性」,甚至遠不如他的紀錄片作品那般高潮起伏引人入勝。

《六號出口》對光影的運用,那帶著速度感的調度及影像質素,表現成果是令人安慰的。但是,除卻 掛名本片編劇的王國光所寫的劇本跟對白有不少問題之外,《六號出口》真正的缺陷在於,它從來 沒有真正穿透台灣、伸入台灣的內在。《六號出口》是講無國界的、普世的青春焦慮,然而堆砌出 這些焦慮,建造這些困境囚籠的,應是當前的台灣社會。林導選擇了西門町作為背景,很努力地把 我們對西門町的集體記憶給揉捏進去,這樣的誠意,非常令人感動。但很可惜地,林導這回並沒有 把他拍攝紀錄片時那般溫厚飽滿的目光注入《六號出口》電影中。我實在沒辦法在《六號出口》裡, 聞到西門町任何一絲氣味(這方面反而在蔡明亮的電影裡還比較濃一些)。

代溝、升學壓力等青春題材慣見的元素,在《六號出口》只是被東拼西湊起來,試圖配合電影的片 名,讓青少年的苦悶與種種糾結與壓力,導向一個釋放的、救贖的出路。《六號出口》跟《刺青》 一樣,核心概念是有趣的,至少那些精心的對照組,以及具有層次轉折的前因後果,是讓人感興趣 的。可惜的是,某些恐怖的文藝腔對白及雜亂的回憶畫面,尤其是Fion跟父母話不投機的爭執,實 在太過粗糙(是否該多加鋪陳Fion的韓裔背景所帶給她的困擾),加上無論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的細部描寫都流於表面的刻板印象,結果每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只讓我越看越感覺廉價,越看越感覺 「三立偶像劇」化。我實在感受不到范達音對兩個女生的情感;同樣的,只用一場很粗糙的回憶配 上失敗的OS去描述Fion跟小薇相互的革命情感中又無法假裝視而不見的微妙競爭與相互嫉妒心結 (從學校課業到人生愛情),未免太也淺薄了罷!

為了鋪陳「冰凍」這個概念,劇本煞費苦心先是刻意提示帶到好幾次相關字眼,再又利用回憶扯了 一段。但我以為,既然要把它經營成整部電影最高潮的一刻,「冰凍」的意象應該要有「更好」的 呈現方式。你說什麼樣的「更好」呈現方式,請恕我預先回應一句「我.也.不.知.道」,因為 這並不是評論者的責任。在此請容我引用並改編一下某位好友曾經說過的話。好的創作者該去把 抽象的概念(例如本片的「冰凍」母題)落實、具體、意象化,而好的評論者則是去品評這樣的具 體、意象化的成果是好還是壞(因為好的評論者具有看見抽象事物的敏銳度)。僅此而已。

再者,當范達音見到自殺試管中兩女冰凍的模樣的剎那,雖然彭于晏詮釋得算很不錯,但整部電 影的調度卻是無敵大失敗。首先,背景歌曲選擇蘇打綠的〈小情歌〉實在讓我感覺是個敗筆。〈小 情歌〉當然很好聽,還因此拿了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但好歹也用「演奏版」咩,讓青峰的聲音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出現,真得很不恰當,很沒Fu,甚至還反高潮。

至於緊接著小薇與Fion的「想像」和解戲,在純白色的背景裡,小薇彈起了鋼琴,而且是最基礎的 〈小星星〉,而非變奏。對照她當年鋼琴比賽時的刻意亂彈,這是本片編導匠心細膩的體貼安排。但我還 是嫌調度上少了點靈氣,以致傳遞出來的情感真切度終究缺乏說服力,終究顯得刻板而假意。那些如夢似 幻的氛圍,只讓我想起電視上的衛生棉廣告。純白意象式的畫面非常需要功力,尤其當創作者還想透過這 樣的象徵性,去「延伸」想像中的和解所可能帶出的「弦外之音」(亦即深沈的哀傷與無力扭轉的憾恨) 時……。

在「想像」和解戲的一年後,是一場非常沒有Fu的演唱會。然後,范達音跟Vance繼續在撐,似乎什麼也沒 改變。雖說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首尾呼應,但是當范達音的OS再度響起,當Vance的滑板滑向不確定的未來, 我還是有點感冒。衝力有餘,後勁卻是不足,感覺上這只是在重複《猜火車》與《藍色大門》已經做過的 東西。林導應該調度出更獨特的,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因為他有這樣的潛力,我如此相信著。還好機車型 男警官張翰總算為本片結尾帶出一個小小的驚喜。他成了片中第一個走出封閉台北城,擁抱開闊大自然的 角色。張翰的警官一角與劇情主線發展並無密切關係,少了他也不打緊,但因為有了這個小細節的尾聲, 讓原先黑色冷面笑匠式的演出,在故事最後突然可愛了起來。

從援交、Man Power的街頭極限挑戰、陰暗的部落格秋葉會尋找秋葉落地的出口等青少年次文化的東西來 看整個年輕世代,在日劇《池袋西口公園》、台劇《危險心靈》及《愛殺十七》裡,早已有過精彩的示範。 尤其《愛殺十七》,在許多橋段上與《六號出口》同時分享著類似的元素。《六號出口》或許企圖走出日 韓類型電影對青春與死亡、恐懼的質問,這樣的另闢蹊徑,尤其把西門町弄成「想像且懷舊」的江湖,還 設計出西門老人幫及傳說中的綑綁老妖,我承認的確頗有一點意思!我尤其喜歡西門飛俠范達音那個一越 九公尺輕功的設計,因為那個輕功看似無敵帥,看似超乎常人,結果到底真面臨了危急的緊要關頭,卻只 能望著冰凍的Fion跟小薇哀嚎。好神乎其技的嘲諷,好尖銳無情的批判!至此,《六號出口》對青春短暫、 脆弱的哀悼,不言而喻。

可惜的是,偶然的吉光片羽,並無能為力連綴成一頁深刻動人的當代台灣青春紀事。《六號出口》的尷尬, 其實也暴露出當下台灣新導演們從故事內涵、說故事技巧到技術執行面的種種侷限。作為一名身處台灣惡 劣貧瘠環境之下的有心影像工作者,該以何種有別於新電影美學且更顯平易近人的真誠姿態,去貼近、去 重製、去表達你我心中的台灣,去喚起銀幕前觀眾的共鳴?如果台灣電影註定就是要不斷地向前奔跑, 他.媽.的,台片的出口到底又在哪裡?

猛人- 張翰

文: Ryan from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個人新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