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女
Touch of Zen, a
評分:9/10
年份:1971
片種:武俠
導演:胡金銓
演員:徐楓、石雋、白鷹、喬宏、韓英傑
第一次看胡金銓的《俠女》,應該是數年前在網絡上尋得的一個破舊版本,不但畫質欠佳,而且片長還不 太肯定是否經過刪剪。適逢近日美國影碟生產商Criterion Collection重新推出這部經典之作,遂 立即購買重看。三小時的版本經過數碼翻新,確有煥然一新之感,觀影感受也大大不同。
有關《俠女》的劇情及剪接,早已有無數評論文章談過,在沒有太多另類觀點的情況下,在此不再複述。在 胡金銓廣為人知的幾部武俠經典之中,《俠女》的通俗娛樂性及劇情緊湊性或許未如《龍門客棧》,論禪意 闡述可能未及後來的《空山靈雨》深邃,場面調度的美學表現,也可能未達到《山中傳奇》的高度,然而在整 個技術層面上,卻有其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尤其是胡導匠心獨運的攝影美學,特別值得推崇。
在胡金銓的武俠片之前,香港電影武俠類型的攝影技巧,多為早年粵語片較粗糙的製作,攝影不過為滿足 敘事需要,不論編導或觀眾,均沒有太多的要求。直至後來邵氏電影大展拳腳,才有較具規模和美學觀念 的作品。胡早年的《大醉俠》,便和另一邵氏猛將張徹的一系列武俠佳作(例如《獨臂刀》系列)等分庭抗禮。在 類似的資源條件下,兩人的攝影風格可是南轅北轍。同為超闊銀幕(2.35:1)的愛好者,張徹的鏡頭運 用,顯然較著重畫面帶來的即時官能刺激。在他的武俠片中,關注點始終放在人物和動作之上,鏡頭常常會 在劇情高潮位推前放大,凸顯人物的激情或盤腸大戰的血肉逼力。相對來說,胡金銓的武俠片,更多的講求場 景和人的融合,即便是動作場面,也不只把重心放在人物,而是更講求人和背景的有機組合。例如《俠女》的 幾場經典動作戲,主角不單是演員,還包括亟具特色的竹林和岩石荒地、《龍門客棧》的客棧,重要性也不低於 片中任何角色。
有看過《俠女》或其他胡金銓武俠片的觀眾或會發現,同為超闊銀幕的電影,胡導的作品往往能予人開揚宏大 的感覺。例如說到他晚期為徐克拍攝《笑傲江湖》,雖然最後陣前易帥,胡導拍成的片段並沒留下太多,但從 成片可見,若沒有片初一些充滿氣勢,由胡導拍成的場景片段,電影的格局未必如現在看到一樣寬宏。《俠女》 的攝影,正好反映出胡導美學的特色。影片故事格局其實不算太大,只不過是忠良之後的個人復仇戲,然而片 中大量拍攝荒野鄉鎮的場景,靈活運用空鏡頭美學,卻令到這個虛構的武俠世界活起來,讓人一步一步地, 不經覺間走進腥風血雨的武林之中。
正如上述,胡導攝影美學的一大特色,在於人和場景的有機組合,而他的靈感所在,看來就是中國傳統藝術。 有細心留意片中畫面構圖的話,便會發覺不少長鏡頭挺有中國山水畫的風味。在廣闊的山林或石壁,行走中的 角色隱約地穿插其中,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絲毫沒有一點不協調之感。和西方藝術講求衝突不同,東方藝術 較著重和諧美,特別是作為視覺藝術的國畫,人在自然環境中不求突出,而在共存。
而為了進一步表現中國藝術中常見的留白風韻,胡導也用上了成為其標誌的煙霧,讓畫面散發出一種不雅於 山水畫風雅的仙氣,不但在美學角度上增加了構圖的深度,而且也表現出中國人對大自然世界的綿延不絕、言 之不盡的觀點。這在往後不少同類作品,例如李安的《臥虎藏龍》,或者是最近侯孝賢的《聶隱娘》,也有被仿傚利 用。至於片中不少空鏡頭的橫推,則包含了中國捲軸畫的風味。
侯孝賢曾說,一直試圖在電影拍攝中,尋找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我不太清楚胡金銓的作品有否在他創作生涯 中帶來任何影響,但顯然地兩人的想法確有暗合之處,而作為電影界的先行者,胡金銓可是比起侯導更早作出 這方面的摸索。從他手執導演筒開始,已積極探尋在大銀幕上表現中國文化精妙之處的方法,而《俠女》正好是 這個摸索過程中,集大成的一筆。
猛人- 胡金銓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