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e of Fury

一刀傾城
Blade of Fury
評分: 7/10
年份: 1993
片種: 武俠
導演: 洪金寶
演員: 楊凡、 狄龍、 趙長軍、 楊麗菁、 鄒兆龍、 關之琳

《霍元甲》拍得老套,拍得中規中矩,拍得誠懇,或許「誠懇」這兩個字在本世紀 已成了稀有名詞,所以我才真的被《霍元甲》感動了一下下。這讓我想起了上一個 世紀末,另一部也很適合用「誠懇」來形容的武俠片:那是1993年由洪金寶導演的 《一刀傾城》。看著霍元甲死也要繼續跟日本人對打,一旁精武體操會的子弟兵悲 壯地喊著「自強不息」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一刀傾城》裡譚嗣同死前題在獄壁的絕 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詩句所散發出的凜然氣度,還真是 逼人呀。

《一刀傾城》有一個很棒的劇本(由張炭與司徒卓漢編寫)。它劇本的格局浩瀚, 對白聰明而尖銳,它不用像《霍元甲》這般諄諄教誨把一切說得很白,只消三言兩 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把功夫、武德的真諦,官場如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全表達 出來了。《一刀傾城》把譚嗣同、袁世凱等歷史課本中的真實人物武俠化,讓他們 一方面憂國憂民變法維新,一方面又高來高去拳打腳踢的。大刀王五、譚嗣同及袁 世凱原先情同兄弟,可惜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反目成仇,這個故事由張炭編來時而俏 皮活潑,時而義薄雲天俠情萬丈,而關之琳所飾演的奕親王妃與大刀王五之間發乎 情只乎禮的琴音結緣,其柔情萬千的惺惺相惜更是讓《一刀傾城》的尾聲餘韻不絕。

不曉得是不是成長背景的緣故,我總覺得香港的編劇在編寫武俠題材時,往往比較不 會受到「天下家國」這種大一統思維的框限,既能轉得靈活,拋起頭顱撒起熱血也比 較不八股,重心永遠是放在人性情感而非虛幻的民族大義上頭。從《黃飛鴻2男兒當 自強》、《新龍門客棧》到《一刀傾城》,張炭以武俠筆觸(或許跟他與溫瑞安交好 有關)夾雜現代精神,喻當今政治於江湖的獨到詮釋(這部份恰好和徐克不謀而合), 證明他還沒徹底墮落到編寫出《無極》這個世紀爛劇本之前,絕對是華人界編寫武俠 功夫類型片的好手。

我不免懷念起九○年代- 一個香港武俠片再起風雲的年代。那時,未滿三十歲的年輕 編劇張炭才剛嶄露頭角;那時,鄒兆龍還叫做倪星(他在《一刀傾城》中飾演大刀王 五的徒弟)...。可惜華語武俠片這十年來的發展不進反退。當年的徐克與張炭,詮釋 起這種泱泱大氣的題材可是毫不手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銀幕裡的激 情以及熱血的溫度。可是看看今天,同樣講天下國家的《英雄》自我媚化成了啥鬼模樣? 勉強回春的《七劍》又回復了《武狀元黃飛鴻》的幾成力道?

可惜《一刀傾城》這個好劇本沒遇上一個匹配的好導演,所以沒能成為一部經典。毫無 疑問地,洪金寶缺乏徐克、杜琪峰等作者型大師對鏡頭的敏感度,或者說他根本沒有當 導演的慧根。他實在缺乏場面調度的Sense,好些有機會成為經典的時刻,都被硬生生 浪費了。三個好兄弟入關前的躊躇滿志,鏡頭是否該拉遠拉長一點?奕親王妃與王五對 談時的走步與身段,是不是可以再放進多一些柔情?譚嗣同的獄壁題字,以及結尾大刀 王五的凜然縱身一躍,是否可以再狗血一點?

此外,身兼武術指導的洪金寶嚴格來說也是失職的。以片尾大決鬥為例,無論招式設計 還是攝影(幾乎只是單調地水平移動)、剪接的靈活度都不夠,鏡頭只會輪流在楊凡、 鄒兆龍及楊麗菁身上扁平地遊走,還真是浪費了大夥兒的好身手。幸好盧冠廷激昂立體 的旋律,多少滋潤了洪金寶扁平乾枯且毫無神采的鏡頭語言。我忍不住幻想,假如當年 把《一刀傾城》這個好劇本交給于仁泰拍,他是否會放大王五與奕親王妃那段似有若無 的情愫,讓電影更旂旎更幽怨?如果是交給徐克、杜琪峰或吳宇森來拍,三個好兄弟因 理念不合而漸行漸遠終至分道揚鑣的無奈宿命,是否會愈見激烈?而主僕之間、師徒之 間、朋友之間、男女之間勢無可擋的焦慮、衝突、為難,是否會更糾結、更深刻見骨?

最後聊一下演員的表現。飾演王五的楊凡(不是那個拍《桃色》的導演)身手了得,演 技遠較李連杰、甄子丹、吳京等武打明星還要出色,可惜《一刀傾城》當年並未獲得很 大迴響,他也因此沒有大紅。飾演譚嗣同的狄龍與飾演袁世凱的趙長軍,從外型上來看 就不是很合適的選角。尤其狄龍的表演更是大有問題(也許該歸罪洪金寶的「指導」), 以獄中訣別那場重頭戲為例,相較于狄龍在《赤腳小子》裡滄桑動人的詮釋,實在是遜 色許多。負責搞笑的楊麗菁(她的反串造型實在很失敗)與鄒兆龍,雖然表現活潑(這 兩個角色的作用類似梁寬及牙擦蘇),但尾聲的慨然赴義卻拍得倉促而少了衝擊的力道。 反倒是佔戲不多的關之琳,幾個無言的鏡頭,靠著眼神流轉,還真把一份無處可道的孤 寂給傳達出來了。

猛人- 楊凡

文: Ryan from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個人新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