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人在內地還有多少回憶可供消費呢 - 讓人看得焦躁不安的《妖鈴鈴》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4月07日
Goldbuster

妖鈴鈴
Goldbuster

評分: 4/10
年份: 2017
片種: 喜劇
導演: 吳君如
主演: 吳君如、方中信、吳鎮宇、沈騰、岳雲鵬、 張譯、Papi醬

吳君如首次執起導演筒不拍港產片,而是針對中國內地市場,找來在當地受到觀眾歡迎的喜劇團隊開心麻花合作,拍出風格胡鬧的喜劇《妖鈴鈴》,在內地票房大收,然而搬到香港上映則未受注目。香港人看喜劇還是喜歡熟悉的面孔,雖說吳君如親自出演,並找來老拍檔吳鎮宇和方中信犧牲色相,但整個格局始終讓本地觀眾感到不少的距離感,失收無可避免。

影片劇情講述鬧市內的破舊大樓遭地產商迫遷,住在大樓內的幾名住客,包括中醫父子、發明家、網紅和過氣古惑佬誓死還抗。地產商找人扮鬼,本想嚇走眾人,但後者也不甘示弱,找來擅長捉鬼的鈴姐(吳君如)幫忙。鈴姐看似熱心相助,但卻想不到背後原來藏有更大的陰謀… 聽說《妖鈴鈴》的導演本為曾國祥,後來不知何解換成吳君如上馬。未知當初曾國祥要拍攝的故事,跟現在的成品有多少異同,但從影片的笑料看來,吳君如應該也注入了不少自己的東西在內。或許當初的鬼怪、喪屍等都是曾國祥的構思,畢竟如何在內地玩轉這些禁忌題材,看來更符合年輕導演愛冒險和挑戰高難度的性格,然而正如上述,現在成片的笑料設計,感覺上多是出自吳君如(或陳可辛)的手筆。

不知是否吳君如和周星馳合作太久,總覺得她設計的笑料,和周星馳以往的喜劇很相似。是的,我特別強調「以往」,這是因為近年周星馳的目標觀眾群是愈來愈開闊,幾乎要把三歲到八十都包攬討好,朝國際化的路線進發,僅靠個人表現或地域文化感染觀眾的笑料已是少之又少。相對來說,吳君如倒是吸收了以往周星馳喜劇的不少養分,例如影片背景的孤樓,便和當年的《功夫》相似,一班怪形怪相的房客,也是周星馳喜劇如《回魂夜》、《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和《功夫》等常見的套路,當中方中信的造型,更活脫脫是二師兄的翻版。片中不少笑料,也是靠密集的短打互動引發,吳君如就像是《回魂夜》周星馳捉鬼大師的變奏。全片胡鬧堆砌的鬧笑橋段大多熟口熟面,都是八十年代港產片慣常的手段,唯一不同的只是演出者由香港的諧星,換成內地的演員而已。

《妖鈴鈴》的喜劇模式,在香港早已過時,無論吳君如如何努力搔首弄姿,也很難引起觀眾捧腹大笑,不過從影片在內地取得的過億票房收益來看,還是有一定的捧場客。但要說究竟是吳君如和陳可辛的名氣,還是開心麻花的號召力,還真不好判斷。只是值得一提,同為開心麻花班底泡製的喜劇電影《羞羞的鐵拳》,可是創下二十多億元人民幣的喜劇票房紀錄,《妖鈴鈴》的幾個億,還是挺有距離。

事實上,當你看到影片還是要靠調侃《古惑仔》等舊片去引發笑料,便不免為香港電影人在內地還有多少剩餘價值可以消費感到擔憂。以往香港電影人在內地是作為指導者的身分加入,為內地影壇商業化作出不少貢獻,屬缺之不可。然而現在內地商業電影發展愈趨成熟,香港電影人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只要看近年內地賣座大片,幾乎已完全不用再依賴港星的號召力,幕後的地道新勢力也接軌,香港電影人更多的只能作為一種回憶而存在。那究竟這種回憶還能販賣多久,特別是吳君如這一代八十年代走紅的影星相繼老去或退休後,以後何而為繼,著實讓人感到焦躁不安。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