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assin, The

刺客聶隱娘
Assassin, The
評分: 10/10
年份: 2015
片種: 劇情
導演: 侯孝賢
演員: 舒淇、 張震、 周韻、 妻夫木聰、 謝欣穎、 阮經天、 倪大紅、 許芳宜

自開拍之初到參展坎城,侯孝賢的首部武俠片始終以《聶隱娘》為名,直到一些因素影響,最終才定 名為《刺客聶隱娘》。據報載,侯孝賢對於片名的更動並不在意,但我卻以為,從《聶隱娘》到《刺客 聶隱娘》,其實正好強化並標誌出聶隱娘的角色。關於刺客,學者林保淳指為「有目的行刺殺人的 人」,換言之是「受僱於人行刺」,是故可視作一種職業。不過在聶隱娘身上,刺客與其說是職業,更 像是身分,或者說直接定義其存在。

開場的黑白序幕中,道姑(許芳宜飾)對聶隱娘(舒淇飾)下達命令:「為我刺其首,無使知覺,如刺飛鳥 般容易。」隨後只見身著黑衣的聶隱娘以俐落身手刺殺大僚,卻不為馬隊人群所覺察。聶隱娘的行動 展現出極佳的隱祕性,這是刺客在完成任務時的必要條件。然而,無論再怎麼優秀的刺客,終究是他 人的打手或工具,因而在聶隱娘的臉上,我們看不到任何表情,也感受不到任何屬於人的情感溫度。 而一身黑衣,固然代表刺客的神秘性,卻也掩蓋了聶隱娘的個性。不過在另一次的任務中,聶隱娘失 敗了,她向道姑回報:「見大僚小兒可愛,未忍心便下手。」理應不帶任何情感的刺客(工具),竟動了 惻隱之心,這不僅是殺與不殺的抉擇,更是從工具轉變為人的關鍵。《刺客聶隱娘》通篇所述,即為聶 隱娘的主體建構。

成長於安史亂後、藩鎮割據的唐朝的聶隱娘,十歲那年便被道姑帶走,訓練成為專殺殘暴毒夫的刺客; 可想而知,她不過是政治鬥爭底下的工具,就像她隨身佩帶的那把羊角匕首。十三年後,道姑將聶隱娘 送回,實際上是授命她返鄉刺殺表兄田季安(張震飾)。當年,田季安的養母嘉誠公主(許芳宜飾)曾以 一對羊脂玉玦為這對表兄妹締結良緣,未料後來因政治考量,田季安受父親之命,娶洛州刺史之女田元 氏(周韻飾)為妻,兩小無猜從此決絕,恰好應驗了玉玦之寓意。

從婚嫁大事的安排,到緣分破滅,以至於最後成為刺客,聶隱娘的成長經歷在在揭示其主體性屢遭剝 奪,這是舊時女性共同的生命經驗,亦是複雜政治環境下的必然宿命。就像嘉誠公主,是受先皇欽命從 京師長安降嫁到藩鎮魏博,藉以堅守魏博,不讓魏博跨越河洛一步。聶隱娘和嘉誠公主,其實就是一類 人,是孤寂的同類人。於是乎,嘉誠公主向聶隱娘說了青鸞舞鏡的故事:「罽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 夫人曰:『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以照之。』王從其言。鸞見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獨在異鄉的嘉 誠公主是青鸞,而命運相似的聶隱娘則像鏡子,雖然反射出她從未擁有的主體,卻同時映照出她的孤寂。 至於聶隱娘的鏡子,自然是磨鏡少年(妻夫木聰飾)。據編劇之一的謝海盟所記,侯孝賢希望磨鏡少年要 是「一個笑容燦如陽光、能讓觀者也想與之同笑的人」,如此才能引出聶隱娘純真的一面。這或許是嘉 誠公主和聶隱娘最終走向不同結局的原因。

在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著名的理論中,「鏡像階段」(mirror phase)是建立自我觀念的時 期,藉此能認知到自己是一個自主存在,是以觀看實踐是主體形構的重要過程。但是在父權社會底下, 女性向來不被允許擁有自我,因此在觀看關係中,女性往往處於被(男性)看的位置,長期由男性主導的 電影界亦是如此,知名電影學者蘿拉.莫薇(Laura Mulvey,1941-)便曾指出,好萊塢影片中所再現的 女性都只是「男性凝視」的對象。侯孝賢在過往的作品裡,早已多次將鏡頭對準女性角色,譬如《好男好 女》(1995)的伊能靜、《千禧曼波》(2001)的舒淇和《珈琲時光》(2003)的一青窈,這次的《刺客聶隱娘》 自然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幾近正方形的標準銀幕景框下,聶隱娘更是凝視的焦點。

誠如片名所示,即使劇中角色頗多,即使聶隱娘的台詞少得可以,但她絕對是影片重心所在;或者可以 說,整部片都是為了型塑聶隱娘這個迷人的人物。一次對談中,侯孝賢表示:「我最初設計聶隱娘,你看 那個『聶』字多好,有三個耳朵,然後是隱藏的一個女子,她是用耳朵聽的。」不過聶隱娘既然身為刺客, 除了用耳朵聽,也必須靠眼睛細細觀察。片中幾段的「看」,拍得別具味道。只見聶隱娘或隱匿於梁柱斗 拱上,或藏身於層層紗幔間,其行動看似靜止,眼神卻透露出凝視的巨大力量。此時的聶隱娘,既被(鏡 頭/觀眾)看,也實踐了自己的觀看。尤其躲藏於多彩紗幔後方窺視田季安和寵妾瑚姬(謝欣穎飾)的 曖昧舉止時,薰香裊裊、燭光搖曳、色紗飛揚的場景,仿若洩露出聶隱娘面無表情底下的情感波動。道姑 曾對聶隱娘說:「汝今劍術已成,唯不能斬絕人倫之親。」不僅再度指明刺客必須捨棄人間情愛,明確界定 出刺客(工具)與人之差異,同時道出聶隱娘心中的情感滿溢以及對人的愛。

因為愛,刺客聶隱娘多次選擇不殺;實際上,從最後完成的電影《刺客聶隱娘》來看,聶隱娘真正殺的人 只有開場的無名大僚。「身為職業殺手,結果選擇不殺,不僅是聶隱娘的仁慈,也是聶隱娘的強硬,更是 聶隱娘的自由。」作家成英姝如是說。其實殺也好,不殺也罷,一旦聶隱娘跳脫出刺客的身分,以「人」的 立場去思考、去選擇,那都是她主體意識的展現,是刺客轉變為聶隱娘的明證。是故,最後磨鏡少年以「隱 娘」呼喊她,不同於過往其他人稱其為窈七、窈娘和阿窈,因為這是一個嶄新開始的標記。

猛人- 侯孝賢、舒淇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