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城市》: 電影不同新聞紀錄片 只有表面上的實感是否足夠?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4年06月04日
My Heavenly City

我的天堂城市 My Heavenly City

評分: 4/10
年份: 2023
片種: 劇情
導演: 俞聖儀
主演: 宋芸樺、 姜濤、 李嘉文、 姚淳耀、 魏蔓、鄭佳寧

台灣電影《我的天堂城市》去年在香港上映,雖有樂團天王姜濤的參演,無奈票房和口碑均難和其處女作《阿媽有左第二個》相比。有人說這是因為姜濤戲份不多,而且全片均為國語,和香港無關,難引起共鳴,但香港觀眾向來歡迎不同地區出產的電影,姜迷也大多否認因為他戲份少而不捧場,因此說到底,影片口碑欠佳,主要還是質素欠奉,多過所謂的水土不服。

影片由三個短篇故事組成,都是講述台灣人在紐約的生活,當中包括在當地當翻譯的留學生、喜愛跳街舞的留學生、以及一對因為兒子精神疾病而受盡煎熬的建築師夫婦。編導俞聖儀是旅居紐約的台灣新晉導演,聽說三個故事都是她自身經歷、或者經過資料搜集而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並非大話西遊。

過去三十年,華語片描述海外移民或留學生的電影不少,例如八十年代張婉婷和羅啟銳的移民三部曲、九十年代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等,然而之後卻是無以為繼,雖然偶有關於歐美移民的故事,但大多不盡不失,或者純粹借題發揮,甚少拍出移民實感。印象之中,近年僅台灣片《美國女孩》描述的移民(海歸)家庭較為可信,也頗能真實反映曾經移民海外者的心聲。相比之下,俞聖儀本來就住在紐約,由她自編自導的移民和留學生生活,確有一定實感,勝過一些閉門造車的創作。然而電影不同新聞紀錄片,只有表面上的實感是否足夠?答案顯然是否定。

《我的天堂城市》最致命的問題在於,雖然編導手中集合了不少不錯的素材,但就是僅此而已,這些素材看來都未經過提煉,根本不足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宋芸樺主演的翻譯員為例,整個短篇只是呈現出智美(宋芸樺)人在異鄉的一種孤獨狀態,然後就是一波接一波的翻譯工作經歷,但彼此之間卻沒有什麼串接,而作為當中最重要的無證移民小健的部分,也是輕描淡寫,劇情並未讓人理解,或者說編導並未能說服觀眾,為何智美會因為和小健的互動,為人生觀帶來正面變化。

姜濤和李嘉文主演的街舞故事,顯然就是為姜濤度身訂造,編導的個人發揮似是不多,整個短篇就如當紅歌星的長篇MV音樂錄像,不斷的超級大特寫鏡頭、多而重複的街舞表演、脫離現實的俊男美女愛情故事,跟編導在第一和第三個短篇著力營造的紀實戲劇風格南轅北轍,感覺怪異。但看片頭字幕,出品方包括Mirror所屬的Markerville,看來編導的話語權不大,最主要還是必須滿足為歌迷服務的首要任務。

最後一個故事戲味最濃,演員發揮最多,也可見編導拍得最用心,雖然不少人說這個故事並不一定要在紐約的移民家庭發生,就是把背景換成一般台灣家庭也行,但觀眾入場看劇情片,最重視的始終是故事,尤其在前兩個短篇的劇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第三個短篇提供的劇力,無疑最為吸引。不過針對故事不一定要在紐約發生的言論也非無的放矢,雖然辯護者可能會說,故事來源確是來自住在紐約的移民家庭,然而這並不足以構成上述指控不實或過度挑剔的理由。因為如何篩選或提煉素材,是編導的責任與工作。

《我的天堂城市》唯一較好的是,編導靈活運用了紐約的場景拍攝,不少取景地點都有美國本土味道,不是如一些講歐美的華語片一樣的遊客眼光,可是在最重要的戲劇部分,卻始終無法教人提起興趣。看編導的履歷和訪談,於電影學校任教的她自言擅長向老闆推銷拍攝意念及申請補助,訪問中談到電影的移民主題也講的非常深入,並非濫竽充數之輩,可惜不知何解,這些獨特的觀點和感受,大多都未能在電影中呈現。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