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電影的許鞍華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2年07月02日
說到香港殿堂級大導演,大家可能都會想起吳宇森、王家衛、杜琪峰等,這些早在歐美三大影展和荷里活受到注目的名導,那稱呼許鞍華為殿堂級大導演,又是否適當呢?畢竟在不少觀眾眼中,專拍大製作的才是大導演,相對來說,許鞍華一直予人濃厚的草根氣息,拍攝題材也多以人文關懷為主,除了近年在內地拍攝的幾部電影格局較大,基本上走的都是所謂的庶民路線,她是否真的配得上被稱為大導演嗎?
只要看一看許鞍華的電影執導生涯,以及多年來的獲獎履歷,就會知道她在香港以至亞洲的影壇地位,是毋庸置議。先別說她在2020年獲威尼斯影展頒發終身成就金獅獎,就算是歷年來在港台兩地,她也是獲獎無數,是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次數最多的導演,說是前無故人都不為過。
另外,要被稱為殿堂級,首要條件就是必須長期保持高水平,而且創作期平穩不斷。依此標準來看,許鞍華的執導生涯就是細水長流,基本上每一部都是高水平的發揮,而且綿延四十多年的創作期,並沒有出現大起大落或長期的低潮,單是這樣的成就,在華語影壇來看已是非常罕見。許鞍華的作品,或許並非由金錢堆砌的鉅製,但每一部都匠心獨運,是香港少數真正能夠做到雅俗共賞的名導演。
《許鞍華說許鞍華》現身說法
說到許鞍華的導演履歷,坊間早有不少訪問,尤其近年她每有新片推出,為配合宣傳總會接受大量採訪,這許許多多的文章或視頻節目,都可以在網絡上輕易找到。不過說到她較早期的拍攝生涯,則推薦一本以她為主題的訪談錄《許鞍華說許鞍華》。
《許鞍華說許鞍華》由學者鄺保偉編著,共分「許鞍華說」和「說許鞍華」兩部,早于1998年初版,隨著許鞍華創作片目在過去十年的增加,於2009年又添補文章推出增訂版。顧名思義,首部「許鞍華說」透過訪談,由許鞍華自述創作每一部電影的經過﹔「說許鞍華」則邀請一班電影學者﹑評論家和許的創作夥伴,撰文大談她的電影和合作經驗。
電影評論文章固然有助加深觀眾對影片的認識,但說到拆解和分析一部電影的最直接方法,最好還是看導演自述。許鞍華是香港新浪潮導演諸君中,少數還能保持高度創作力的一人。和徐克一樣,多少年來香港電影經歷無數高低潮,但他們的作品始終維持一定的水平,當中許鞍華更是屢見突破,屢創新高,不斷的溫故自新和與時並進,讓人特別敬服和尊崇。讀畢她的訪談,發覺她最難能可貴,也是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其坦率和平易近人。作為一位殿堂級的導演,也曾在大學教授電影,總不免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以為許鞍華必然是很嚴肅和滿口深澀電影理論的藝術家。所以當看到她在訪談中不斷以亟為深入淺出的方式和平實的語氣談論自己的作品,不斷的貶低﹑否定自己的成績和反思過往的失敗,那種反差帶來的驚訝便愈大。初讀其中一﹑兩段訪問,或許會認為許鞍華只是過分謙卑,在說客套話,但愈看下 去,便會發現沒有深切自省能力和真正有心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是無法這樣坦然訴說和面對自己的成敗得失。許鞍華對自己創作歷程的透澈理解和反省,是其最讓人佩服的地方,也教不少常常(或終身) 封閉在自我沉醉空間的導演汗顏。
許鞍華也是很有幽默感的人。看她說以往拍戲的一些不愉快經歷,不會覺得很沉重,因為她永遠懂得利用一套近乎自嘲的輕鬆語氣述說(值得一讚訪談多以廣東話直接筆錄編寫,保持受訪者的原意和語氣),甚至有點予人隔岸觀火之感。另外,她的坦率,不只於談及自己,論創作夥伴,也是直接的有讚有彈,不會因為面子或其他問題而隱晦避諱。例如她在書中大讚徐克、王家衛等,但是又直言總感覺曾當其副導演的關錦鵬,並不太喜歡她。
早年電視生涯
許鞍華電視台出身,曾拍攝不少電視劇集。這些舊劇集,部分曾在電視重播,部分則需等待電視台推出影碟,例如香港電台的《獅子山下》系列,便曾結集推出。
另外,許鞍華也曾拍攝廉政公署劇集,電影感十足,和今時今日電視台流水作業生產的電視劇,不可同日而語。根據廉署頻道網站,廉政劇集早於1975年已經拍攝,第一輯共13集,由黃華麒執導。第二輯在79年推出,正是許鞍華掌舵的系列。其後每隔數年便有新作,一直綿延至今。這些劇集大概都是採取單元劇的方式,每集一個故事,簡單直接,節奏比起電視台的長篇劇明快和緊湊。而且雖說是公共宣傳片,但由於多由電視和電影圈的導演及演員製作,情節在兼顧教育性之餘不乏娛樂性,不是一般的「教育電視」 。
由許鞍華執導的79年系列,台前幕後都非常有看頭。幕後方面,負責劇本審閱的是大名鼎鼎的文壇泰斗金庸﹑監製為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製片為現已為資深廣告人的紀文鳳﹑編劇包括大作家兼當年邵氏皇牌編劇倪匡﹑許鞍華早年拍檔陳韻文﹑新浪潮名導嚴浩﹑當年已在電視界走紅的劉天賜和甘國亮等。幕前陣容全是電視界的一時之選,主角為劉松仁和關聰,合演者計有李司祺、張瑪莉、吳孟達、曾江、鄭裕玲、繆騫人、夏雨、喬宏、劉丹等。
該系列劇集全由菲林製作,分場和剪接不乏電影感,例如第二集《牛扒費》開首五分鐘,仿《教父》的單鏡直落一個訪問鏡頭,在電視劇集來說,便是頗為大膽和罕見的做法。這個系列難得之處,在於編導滿足官方的宣傳要求之餘,不忙注入一定的藝術風格。例如上述富電影感的技巧,便是一例。
另外,許鞍華的鏡頭一向著重民生,如《兩個故事》和《男子漢》等,便把一些當年香港貧民地區的一些社會面貌,準確地捕捉下來。這種拍攝風格,在本地往後的劇集都很少再次出現。許鞍華和一班編劇在處理人物上也富水準,例如《黑白》一集以新入職的廉政調查員為主角,主線劇情完全集中在這名人物(鄭裕玲)身上,細緻有序地描寫其心路歷程,以及她和朋友同事的關係轉變,在整個系列的多年歷史中便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例子,當中鄭裕玲和甘國亮的霧水情緣,以及她和繆騫人的同場較技,特別讓人難忘。
說到娛樂性,劇集的架構雖然變化不大,而且大體上都是邪不能勝正的必然結局,但小節也不乏趣味,尤其是倪匡編劇的《牛扒費》,便充塞不少富優默感的有味笑話和巧妙對白,例如廉政人員在疑犯家中搜出色情影片等,便讓人會心微笑。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拍攝電視電影是不能拍電影下的次級選擇,造成這樣的想法,或者是因為近年電視劇集水準不斷下降所致。其實早於70年代,電視電影並非只是「不能拍電影」的人才拍。當年歐美不少名導都曾嘗試拍攝電視電影,而且傑作不少,例如大師級的安東尼奧尼和英瑪褒曼,便都拍過電視電影,希治閣晚年也一度進軍電視,奇斯洛夫斯基的電視電影《十誡》系列,更成為經典名作,所以觀眾不應盲目歧視電視製作。
經典作品簡介
早年作品雜談
許鞍華進入影壇的處女作是《瘋劫》。她在這部首次執導的電影中,已顯示出極為成熟多變的電影語言運用技巧,尤其對拍攝環境氛圍的捕捉特別厲害,手法上遠勝當年其他同類電影,如果不是因為結局萬梓良的戲太浮誇,絕對可以被視為港片經典之一。這部曾失傳多年的電影,早前獲數碼修復,有興趣者應該要找來看一下。
許鞍華第二部作品《撞到正》也是驚慄片,以一個離島戲班為故事背景。跟《瘋劫》相比,這部作品加插了一些較輕鬆的情節,女主角蕭芳芳主演的角色,跟當年她另一招牌作品《林亞珍》系列有點相似。不過據知蕭芳芳對這部作品的表現不太滿意,作為監製的她,一直沒有讓電影重新發行影碟。
許鞍華之後的兩部作品,都跟越南難民有關,包括《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八十年代不少越南難民滯留香港,成為社會關注議題,也是由這些作品開始,許鞍華再次回歸當年香港電台開始的人文關懷之路。事實上,《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跟她早年為港台拍的《獅子山下之來客》,便被評論界統稱為《越南三部曲》。
緊接其後的兩部作品,都是小說改編,包括她首次拍攝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以及前赴內地拍攝的金庸武俠片《書劍恩仇錄》上下集。根據許鞍華以往的訪問自述,這兩部戲都不是成功的經驗,尤其當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不久,各種拍攝條件並不理想,許鞍華以全內地班底拍攝《書劍恩仇錄》這樣史詩式的大作,不免事半功倍。
九十年代前,許鞍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應要數到現在較少人談及的《客途秋恨》。這部半自傳的電影,講述一名中日混血兒和日裔母親的故事,靈感就是來自許鞍華和她的日裔母親的真實經歷。跟之前較著重商業娛樂性相比,《客途秋恨》劇情沉實,人物關係暗湧處處但表達上不會流於港產片慣常的大情大性,明顯可以看出受到台灣新電影的影響,尤其許鞍華特別找來田豐飾演一個跟侯孝賢《童年往事》類似的父輩角色,便更令人產生這種聯想。
相對於後來同在國際影展獲獎的《桃姐》,《女人四十》的感情表達其實更為自然流暢,演員的整體表現也較佳,尤其是女主角蕭芳芳和男主角喬宏的對手戲,係遠勝葉德嫻跟劉德華的搭配,即便後者其實已是超額完成。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2008)
主演: 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高志森
《天水圍的日與夜》成本極低,看似玩票之作,實際上卻是集許鞍華多年電影拍攝修為的集大成之作,不論編、導、演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可惜礙於題材關係,在國際影壇受注目度不高。《天水圍的日與夜》在處理上的難得之處,是在幾近毫無劇情的情況下,拍出濃烈的戲味和實感,無論場面刻劃﹑人物描寫等都讓人留下極深印象。影片劇本特別出色,往往透過看似隨意但極為精闢的對白,或者不溫不火的情節,便把香港人的真實面貌﹑香港人的真實生活,有血有肉而淋離盡致地呈現出來。
看這部電影,令人想起日本大導小津安二郎的庶民劇﹑或者是早年候孝賢 的鄉土電影,表面看輕描淡寫,實則感情豐富,而且不靠煽情﹑不賣弄取巧、不借題發揮﹑不刻意炮製,單憑真情實感便深深地震懾觀眾心靈,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影片另一可貴之處,是借助戲中主角兩母子,引導大家思考如何以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逆境。雖然片中鮑起靜飾演的貴姐生活簡單而她的富貴親友沒有怎樣惠及他們,但貴姐從不怨天尤人,相反安貧樂道,做好本分,懂得在生活中尋找趣味。其子表面看無所事事,但 好在樂天知命,情緒智商極高。當老師(陳玉蓮)讚他情緒穩 定時,他淡然地說「無事發生自然無情緒」。這樣的回答看來簡單,卻蘊含了頗高層次的人生智慧。回顧整部戲的劇情,貴姐一家絕非「無事發生」,她的媽媽因病留院,其表親又突然去世,生離死別的場面頻見,怎能說是無事?但兒子一直沒有重大情緒波動,這主要是因為他遺傳了母親的豁達人生觀,當你能豁然面對生死,便能對所有事情都看開,自然不會產生激烈的情緒了。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2009)
主演: 張靜初、 任達華、 覃恩美、 羅慧娟
相對於《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光明和樂觀﹐《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徹頭徹尾的社會倫理大悲劇,靈感來源為發生於該區的一宗真人真事。影片的結構頗為複雜,採多重回溯方式,片初已展示慘案發生,然後由警方訪問死者鄰社和親友開始,逐步揭開主角一家人的經歷,在回溯舊事其間,再透過男女主角的回憶和一些奇詭的幻想段落,進一步闡述他們的相識和結合經過。這些回溯的複雜之處,在於其虛實的不定﹐例如受訪者的說話,常常和回溯中展示的事實有出入,特別是其鄰居(覃恩美) ,常強調和死者不熟悉,但從片段可見,她對死者一家的日常生活非常關心,不但帶曉玲尋找議員求助,而且竟然在一天之內數度檢查對方家門是否鎖上鐵鏈,明顯地和她口中所說的陌生不符。編導的構思,靈感可能來自西片經典《大國民》或台片《戲夢人生》等片,利用回溯的主觀性去質疑事實的真偽,究竟事實的重組,有多少是真相,有多少是想象,一個家庭的悲劇源頭是什麼,有時是有理說不清,外人根本無法了解。
編導另一妙筆,是沒有以表面化的包裝,把天水圍抹黑為「悲情城市」,相反,其故事真正駭人的地方,是表面上處處顯示出天下太平(不論是天水圍的屋苑或後來的四川鄉間),但其實危機四伏,一觸即發。相對於以往不少同類電影,都把公共屋苑形容成三教九流﹑品流複雜之地,影片中的天水圍反而被拍攝得非常整潔和安康,即使是發生慘案的大樓,其大堂和走廊都被佈置得非常齊整,甚至是潔淨得有點失實。編導以極為理想的居住環境,去反襯殘酷的家庭悲劇,意圖明顯。另外,編導對於 社會人事的描寫,也是持相同的「表裡不一」觀點。劇情雖多番顯示曉 玲向各方求助,而這些單位在表面上都伸出援手,但不論是區議員﹑社工或警察,其實對死者一家都沒有真正的關心和了解,所謂的幫忙都流於形式化和例行工事,到了最後不僅無法真正地解決任何問題﹐還釀成四屍慘劇﹐可算是對社會人情冷暖的一種諷刺。
影片主要演員不多,戲份集中在男女主角任達華和張靜初身上。張靜初扮演初來香港的大陸新娘頗為稱職,她的外型富農村氣質,普通話口音的廣東話也配合角色需要﹐演繹受虐妻子沒有難度,不過論突破性則未如去年《門徒》的女道友。任達華演精神狀態異常的角色是駕輕就熟。編導刻意展示其人性,避免角色淪為純粹「變態佬」的用心可見,不過任以往飾演同類角色的形象實在太深入民心,觀眾很難對他產生同情。
《天水圍的夜與霧》表面看是描寫一宗社區家庭悲劇,但許鞍華野心不少,透過緊密和奇詭的劇情結構﹐對事實的本質﹑人性﹑社會良心等課題,都提出了不少獨特的看法和質疑。
得閒炒飯 All About Love (2010)
主演: 吳君如、 周慧敏、 張兆輝、 陳偉霆、 萬綺雯、 谷祖琳
《得閒炒飯》是富野心的小品愛情輕喜劇。正如不少評論所言﹐影片走類近西片劇集《色慾都市》路線,以本地中產階級的愛與性為主題﹐輕鬆而無傷大雅地反映時下同志社群的愛情觀。
從許鞍華執導電影的列表來看,喜劇雖不是她的強項,但其實早年作品如《撞到正》﹑《女人四十》等,都已包含豐富的喜劇成分,所以她處理《得閒炒飯》這部中產階級性喜劇﹐是沒有難度,當中部分笑料的處理特別生動,例如谷祖琳替身材欠奉的病人檢查身體﹑張兆輝大言不慚地把虐妻的理由全推到別人身上等,都讓人看得會心微笑。近年很多港產喜劇只懂大搞硬滑稽,過度依賴演員的擠眉弄眼,結果是皮笑肉不笑,全然無法討好,好在久未拍攝喜劇的許鞍華沒有仿傚,而是著力從社會人文中尋找喜劇的靈感,提醒大家最好笑的點子,其實就在你和我的生活之間,而不是靠一些陰陽怪氣的形體動作表演。 影片以中產階級為主角,頗讓人想起九十年代UFO電影公司的一些作品。和該時期的電影一樣,所謂的中產,都是滿足普羅觀眾好奇的中產,都帶有夢幻美化的味道,不能算是很忠實的社會反映。同樣地,影片雖大拍女同性戀者的生活,但也只是很戲劇化的表演,未必符合現實。不過許鞍華性情溫和,向來恪守中庸之道,好在沒有如很多港片一般標籤化同志社群,或者以醜化的方式誇張地表現他們的生活和性格。
說到底,影片拍得最好的,其實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人物情感關係的驟然變化。例如片初Anita和Macy在電梯上上落落,便生動有趣,也回應影片主題。片中人物都性格鮮明,Anita的倔強、Macy的舉棋不定、Eleanor的熱心﹑惠惠的多疑﹑Mike的幼稚﹑Robert的大男人等,分別代表社會上的不同典型,都容易讓人留下印象,也可見編劇資料蒐集的充足。而且,故事人物的情感瓜葛雖然複雜,但好在編導拿捏得頭頭是道,壁壘分明。影片處理上唯一不好之處是主題略嫌紊亂﹐編導要說的話太多,時而講同志﹑時而說到愛情承諾﹑時而觸及女權和男女地位等,一時讓人無法消化。
桃姐 Simple Life, A (2012)
主演: 葉德嫻、 劉德華、 黃秋生、 秦海璐﹑秦沛
雖然不少人認為《桃姐》是許鞍華延續《天水圍的日與夜》紀實路線又一個階段性的最新研究報告,但從影片的製作模式和整個發行操作來看,兩片其實分別不少,單是其星級幕前陣容,已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南轅北轍。《桃姐》和《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最大聯繫,或者在於雙方都以社會低下階層的庶民生活為故事主人翁,前者講述的是一名年邁女家傭的晚年遭遇,以及她和少主的感情,後者則聚焦在一個平凡屋村婦女的生活點滴,以及圍繞她身邊的人和事。不過兩部片的劇本取向非常不同。
《桃姐》的故事脈絡頗為清晰明確,由主角桃姐進入老人院講起,情節順流而下,細緻描寫她在老人院的所見所感,以及她和少主人Roger的關係改變,一直拍到她去世為止,劇情發展層層遞進,起承轉合跟隨桃姐的健康和生活狀態開展,容易讓看慣一般商業劇情片的觀眾產生感情上的連繫和共鳴感﹔相對來說,《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採取非常斷裂性的敘事結構,雖然同樣聚焦在一個主角人物(即鮑起靜飾演的主婦)身上,但每一場戲之間並無特別清晰的脈絡可依,而更像是一塊接一塊生活橫切面的實況紀錄,感情的凝聚,主要來自日常生活之間平凡中但見不平凡的人物互動關係,而非戲劇性的悲歡離合,觀眾的感情共鳴主要來自對比戲中人生活的反照自況。
《桃姐》在敘事結構上的拿捏比較嚴謹和趨向主流口味,選角也偏向商業化的考量。例如劉德華和葉德嫻的配搭,商業叫座力便非《天水圍的日與夜》的鮑起靜和陳麗雲可以比擬。《桃姐》的配角演員也分量不輕,例如老人院院友秦沛、老人院老闆黃秋生、客串的電影人徐克、洪金寶等,均星光熠熠,和《天水圍的日與夜》 多起用非專業演員的做法不同。當然,《桃姐》多在真實的安老院取景,起用大批真實居住在該地的老人作臨時演員,手法上融合了寫實劇情片的套路,的確帶來了和一般主流商業片有異的社會實感,但整體上則始終無法表現出如《天》那種自然而生、充 塞在整部電影每一個角落的市井閒散實況味道。
《桃姐》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各有特色,很難比拼優劣,比較兩片也無高低劃分之意。不過作為藝術上的嘗試,明顯地後者的野心更大,手法也更精煉和純粹,在沒有太大的商業票房壓力之下,編導在各方面的處理也去得更盡,大智慧隱於市。比較起來,《桃姐》就如戲中主角桃姐一樣,喜怒形於色,情感表達簡單直率,而且貫徹始終地謹守中庸之道﹐所以整體成績也是中規中矩﹐雅俗共賞但未如後者般為導演帶來如此大 的創作突破。
第一爐香 Love After Love (2021)
主演: 馬思純、俞飛鴻、彭于晏、張鈞甯、范偉、梁洛施
許鞍華多年來三次改編著名作家張愛玲的小說為電影,可是口碑都比較參差,當中就只有九十年代的《半生緣》反應較好,2021年的《第一爐香》,則顯然未能獲得觀眾歡心,自開拍之初起,已因選角問題遭內地輿論口誅筆伐,公映票房也難言理想。
影片改編自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第一爐香》,收錄於《傳奇》一書之內,原著故事不長,電影版不論人物或故事大綱,基本上忠於原書情節發展,講述由上海移居香港的女學生葛薇龍(馬思純)投靠姑媽梁太太(俞飛鴻),被姑媽利用吸引年輕男子作樂。薇龍後來愛上富家子喬琪喬(彭于晏),情根深種不能自拔,然而喬琪喬天生花花公子性格,經常勾三搭四,令薇龍難忍。另一方面,在姑媽的誘導下,薇龍逐漸了解必須改變自己,才能在這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存活...
說到把小說搬上大銀幕拍攝,短篇通常比長篇容易,因為對於電影劇本來說,做刪減法其實比加長難得多,尤其能夠被改編拍成電影的小說,通常都廣受歡迎,支持者無數,無論作出任何程度的刪減,都必然會引起部分書迷的不滿,而且長篇小說內容繁雜,除了中心主題可能還有不少分枝,編導的取捨有時也未必符合觀眾的預期,因而經常會有吃力不討好之弊。
以往看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即便是被視為較成功的典範,也總是會覺得哪裡不對勁似的,好像當年眾口皆譽的張藝謀作品《活著》,人人都說恰到好處,但我是讀完小說才看電影,感覺全片情節如走馬燈,節奏非常快,很多原著有意思的細節都被省略,不是特別看得過癮。相比之下,短篇小說成功拍成電影而獲得好評的例子就不少,例如箇中高手李安,兩次改編短篇小說,包括《斷背山》和《色.戒》,都非常成功,尤其是前者小說篇幅甚短,電影版加入的情節把原著大幅升華,可算更勝一籌。
依此來看的話,許鞍華和王安憶針對《第一爐香》的改編,整體還算恰當。現在看來原著的小說比電影更簡潔,而且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也有不同,許王的電影化梳理,並沒有讓讀過原著的觀眾如我,有太多的違和感,而且書中一些戲劇性較強的場面,例如梁太太和女僕睇睇的爭吵、薇龍和喬琪喬在舞會的邂逅,以及最後兩人的各懷心機,貌合神離等,都拍得頗有風味,對白和一些小細節都盡量忠於原著,並非如內地口碑一樣欠佳。
不過影片也非沒有帶來違和感,這確是跟選角有點關係。正如不少評論所言,多個角色的外型,跟原著出入不少,例如男主角喬琪喬在書中是臉色蒼白,有點病態美且沒有太多陽光氣息的中葡混血花花公子,但彭于晏卻是一身健碩肌肉的陽剛青年,要說適合演繹者,看來同是來自台灣的真正混血兒鳳小岳更形神俱備。至於女主角馬思純,豐滿的體態的確不太像女學生,而且也穿不上旗袍,片中她的打扮盡是寬袍大袖的鬆身外衣,顯然地為已故的服裝指導和田惠美精心設計,美則美矣但卻無法突顯當時的年代美,尤其原著中對於旗袍服飾等也有不少細緻描寫,可見旗袍為當時主流,但馬思純卻總是一身異類裝束,頗有格格不入之感。另外,原著中薇龍從一開始已頗有心機,並非單純之輩,可是電影初段她卻顯得有點過分天真,不過這看來應是編導問題多於演員發揮,畢竟沒有前半的單純,便很難映襯出後段的黑天鵝蛻變,這在戲劇效果來說是無可厚非。姑媽俞飛鴻有點自覺的賣弄風情,不過整體內說演得還是挺到位,外貌和造型也佳,甚至蓋過馬思純的風頭,諷刺的是就是因為太好而顯得有點喧賓奪主。
其他角色方面,原著的司徒先生為乾瘦小老兒,電影中卻由身形宏大的范偉演出,反差挺大,好在他演技精湛,不過說到最精妙的,可能是梁洛施飾演的吉婕,梁本來就是葡人背景,加上活潑演繹也切合角色需要,最為教人難忘。
許鞍華近年拍的幾部戲,恰巧都涉及民初到抗戰年間,中國最動蕩和混亂的時期,當中我最喜愛的,始終是劇力和人物描寫均最強的《明月幾時有》,其次就是在敘事上作出不少實驗的《黃金時代》,相比之下,《第一爐香》在編、導方面尚算保持水準,可惜演員表現有點參差,馬思純縱然努力,跟周迅和湯唯還是相距不少,因此整部電影盡是吃力不討好,付出比不上回收。
部分作品影評收錄
幽靈人間 (2001)
幽靈人間二鬼味人間 (2002)
玉觀音 (2004)
玉觀音(2) (2004)
玉觀音(3) (2004)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
天水圍的日與夜 (2) (2008)
天水圍的日與夜 (3) (2008)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得閒炒飯 (2010)
桃姐(2012)
桃姐(2012)
文: Kantorates (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