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映地帶20周年慶

撰文: 編輯部 | 發布日期: 2018年10月13日
動映地帶20周年慶


動映地帶20周年慶

前言

不經不覺,Cinespot動映地帶已經踏入第二十個年頭了!二十年的時間,對於人生來說不長,但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世界,也是不短的歲月。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編輯部曾經絞盡腦汁,想想看是否能夠做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網上慶祝活動,無奈本站人力和財力資源都非常緊拙,能做的實在十分有限。舉例說,我們有想過舉行一個徵文比賽,讓大家發表一下對本站的感想,可是卻連稍具吸引力的小獎品也無法負擔,又不想厚顏尋求贊助,所以只好作罷。然後,我們也曾有意效法一些主流媒體的周年慶祝一樣,邀請電影界的朋友發賀詞之類,但想想本站作風向來低調,編輯部也是隱居山林的閒人,面皮特別薄,實在想不到很好的理由要求不熟悉的業界人士贈慶,所以計劃也是無疾而終。

思來想去,編輯部還是決定按照傳統,利用自家的強項,特別製作了專題企劃,利用簡單的文字和大家回顧本站過去二十年的起落。由於當初我們從未想過網站能夠維持經營這麼久,所以並沒有為網站的歷史留下完整的文字和圖像紀錄,很多事情都只能依靠記憶重溫,如有錯漏還請大家體諒。

69


不學無術的草創期

動映地帶的前身,是總編輯K. Lui的個人網站。大概是1997年左右,K. Lui初上大學,課餘時間閒著無事,Warcraft2也玩得有點厭倦了,於是四出尋找新玩意。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對互聯網上的自家製網頁產生興趣,由瀏覽別人的網站,到自己動起手來做,不過就是幾個月的事情。

在本站首席工程師B. Lui的協助下,K. Lui很快便掌握了最簡單的HTML技術,開始架設自己的網站。由於他以往讀中學時,最喜愛的科目是中國歷史科,所以第一個個人網站,就以中國歷史取材,把一些歷史照片、藝術品圖片和文章等,逐一放上網站,和別人分享。

想當年互聯網還在草創階段,版權什麼的都沒有什麼人理會,K. Lui的文學網站,明明沒有什麼獨特的內容,所謂的照片,只是在書本上素描上載,而文章也是從不知什麼地方轉載過去,竟然也吸引不少瀏覽者,後來更組織了一個網上歷史文學同好會,會員數目與日俱增。

這種不學無術的歷史文學網,就是把一些已知的資源轉載,做久了變化不大,所以興趣廣泛但欠缺耐心的K. Lui,決定編寫新的網站,主題則繼續由他的個人興趣入手,寫成一個世界足球資訊小站。

這個足球小站的規模,比起先前的歷史文學網小得多,而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資訊,基本上只是把他本人對世界球壇的一些無聊感想發表,以及列出他喜愛球隊和球員的一些背景。由於這些資料都是眾所周知,K. Lui也並非專業球評家,並未能寫出精彩的感想,所以寫到一半已覺乏力。正因如此,這個並沒有什麼太大發展潛力的小站,甚至比起歷史文學網更早完成歷史任務消失。

靜極思動的K. Lui,不滿於歷史文學網的無所作為,加上發現自己對於文字創作慾望愈來愈濃烈,所以又決定編寫新網站,而這一次,他再次以個人興趣出發,寫出了一個電影評論小站。

這個電影評論小站,正是Cinespot動映地帶的前身。網站本身幾乎什麼都沒有,就只是上載了K. Lui本人看完電影後撰寫的觀後感。而且,這些觀後感都寫得非常幼稚,充滿偏見和謬論,和中學生的作文不遑多讓,每篇長度不過三、四句,甚至比起現在網絡論壇的貼文、社交網絡發文還要短。

雖然這個小站的內容質素一般,但看來電影的普及性,是遠比歷史文學強。出人意料地,網站受到的關注陸續增加。而K. Lui花在這個電影評論小站的時間,也愈來愈多。到了這個時候,他發現自己終於找到一個能夠長期經營的網站,於是把歷史文學網放棄,全心搞好電影評論小站。


不可考證的成立經過

要辦好網站,首先要正名,即改一個比較容易讓人記得的名字。一般電影網站,不外乎是Movie什麼什麼、或者是Cine、Film什麼什麼的,K. Lui認為網站的名字不宜太長,但也不應太庸俗,不知怎的就首先想到Cinespot這個還沒有人用過的怪名字。他翻遍當時互聯網上所有電影網,確保沒有人使用後,也懶得多想,就匆匆決定以此命名了。說起來,本站很多決定,都是由K. Lui的忽發奇想產生,有時的確奏效,有時卻帶來大災難,不過他本人可是甚少後悔。

至於中文名字「動映地帶」,起名的過程已不可考證,說不定就是K.Lui本人上廁所時靈機一動突然想起,然後翻查互聯網發覺沒有別人使用,便粗疏地作出決定了。很多人都問,為何網站名稱用「映」而非「影」字,這同樣是一個謎。編輯部有人猜想,是否因為K. Lui是銀河映像的影迷,所以有意仿傚,也有人曾直接向K.Lui提問,得到的卻是模稜兩可的答覆,盡顯起名者本身的不負責任態度。

有了正式的名稱,網站的設計也隨即更改。雖然K. Lui懂得最基本的HTML技術,但畢竟就是幼稚園級數,要做個人網站還能勉強應付,可是要發展成一個較具規模的東西,還是需要找人幫忙。再一次,熟悉電腦科技的B. Lui,充當了支援的角色。兩個人合作,由K. Lui在紙上畫出草圖,再交B. Lui設計成實際的網站,新的Cinespot正式面世。

Cinespot成立之初,並無正式域名,而是寄存在免費的網絡空間之中,域名長篇難記,一大堆沒有意義的英文字和數字的,正常人沒有可能記著。其實當時.com域名的價錢不算太貴(當然比起現在看來是不便宜),但K. Lui和B. Lui兩人畢竟只是窮到褲穿窿的學生,網站也沒能製造任何收入,所以只能利用當時一些域名代移服務,採用一個類似come.to/cinespot的域名,讓讀者更容易記得。

大概過了半年左右,網站發展迅速,向來大想頭的K. Lui,想一想還是覺得網站需要有一個.com域名,才能顯示出懾人的實力,以便遮蓋本身內容和質素都不足的弱點,所以還是狠狠地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投資到Cinespot.com這個域名身上。

換上Cinespot.com這個專業的域名後,網站內容並無產生戲劇性的重大變化,還是那副看起來很專業,但其實還是很業餘的樣子。不過有自家域名,好處是不少的。第一個優點,就是人家會把你當一回事。

正所謂人靠衣裝,網靠域名。擁有.com的頭銜,就像是獲頒專業證書一樣,被認可的機會大增。當年互聯網搜尋器龍頭Google谷歌還未面世,一哥由Yahoo雅虎獨佔。剛好他們有意進軍華人互聯網的世界,成立了中文版的Yahoo搜尋器和網絡指南,Cinespot便因利乘便,成為首批獲選進駐其指南的網站。

在這裡先和年紀較輕的網友解釋一下,在Google壟斷網絡搜尋器之前的時代,網民要在網絡上搜尋資料,必須利用一些入門搜尋網站,而這些搜尋網站,必須依賴各大小網站,自行把自家網站的域名和介紹提供,以便放上搜尋網站的指南,讓網民查看。

這些搜尋網站的指南,就像是黃頁一樣分門別類,英文版的Yahoo,在九十年代中期起已開發,值到1998年前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倒是中文版在差不多98~99年以後才啟動。所以剛才說Cinespot因利乘便,就是這個原因。獲列入Yahoo中文搜尋器的指南,讓Cinespot得以進一步加大知名度,不過一刻已成為早期華文網站中,最為人熟悉的其中一個電影資訊網站。

69


不斷變化的網站內容

動映地帶的發展,可談的非常多,不過大部分都是一些經營上的決策問題,基於(其實沒有商業價值的)商業秘密,細節就不多談了。否則一直寫下去,可能都要十餘萬字敘述,大家如真有興趣,將來開個眾籌出書再寫。

版面設計上,由當年的HTML,到後來的XHTML,再到現在的全新版面,每一個版本的設計,都是編輯部花費不少時間設計的心血。至於為什麼會選用青綠色為主色,曾經有人揣測,K. Lui應該是念過平面設計的人,這是精心安排之舉,但答案始終是一個謎,都係果句 - 可能只是K.Lui的一時興起,基本上應該絕無高人指點或其他專業設計的建議可言。靈感這種東西,有時就是這樣的虛無飄渺。有很多事情,大家都不用想得太複雜,真相往往就是簡單得無法讓人相信。

接著倒是想談一下網站的內容變化。正如大家所知,Cinespot由始至終都是一個以電影評論文章為主的網站,不過為增加網站內容的多元性,多少年來,也曾陸續開設不同欄目,當中有些一直保存發展至今,也有一些曇花一現,現在粗略回顧一下。

說到網站主菜的電影評論,很多人都會批評說,你這明明只是觀後感,還充什麼專業影評。的確,在電影學科領域上來說,本站的不少影評文章,說穿了只是一些觀後感,或者較客氣的稱呼就是影話。但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地方,就是站上所有影評人寫的東西,都是大家看畢電影後的真摯感受,完全不加修飾和限制,當中不涉及任何利益關係,也不會有自我審查或刪減。現在這個世界,說真話不易為,但我們還是堅守這個原則,或許很多文章缺乏專業人士眼中的深度,不過卻保證是作者的真實聲音。

作為電影文化學系畢業的人,K. Lui是深深明白,對於電影評論的定義,的確應該抱持更嚴格的標準,只是Cinespot畢竟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網站,也不能不顧及大眾讀者的需要。電影網站經營不易,為盡可能增加觀眾層,所以本站還是選擇以影評統稱這些電影觀後感或影話隨筆,還望各界專業人士不要介意。

本站的電影評論,首先由Kantorates一人支撐,及後有幸獲得多位香港、台灣、內地的高手加盟,欄目陸續壯大。在編輯部眼中,每一位曾為本站供稿的高手,都是非比尋常的電影狂人。他們對電影的熱愛和執著,都顯露在文字之上,每一篇文章,都為本站生色不少。而且,他們不少人在離開本站後,繼續在影視界或評論界發展,很多都闖出更大的名堂,當中有人著書立說,有人向幕前幕後發展,讓我們也感到非常榮幸。在這裡特別希望藉此向所有曾經或正在供稿的高人,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謝之情。

除了影評外,本站另一個較早成立,現在還健在的欄目,就是新片介紹。說起來,當初之所以成立這個欄目,是有點被動。因為主要是有一間香港的電影發行公司主動向我們提供新片的資料,才讓我們想到,可以用一個比較正規的途徑,獲得即將上映新片的資料。自此之後,我們陸續和香港各大電影發行公司取得聯繫,讓新片介紹能夠盡可能獲得最完善的資訊。在這裡也要感謝多年來提供影片資料的各大電影公司,雖然我們的規模遠遠難及其他主流媒體,但還是公平以待,或許我們過往交流不多,感激之情卻一點不少。

至於說到動映專訪這個環節,其實和新片介紹一樣,也是在機緣巧合下促成。當年K. Lui人在三藩市剛好有一個南韓電影節活動舉辦,大會邀請了一位韓國導演(就是最近執導《軍艦島》那位,當時可是新導演)到訪,K. Lui有幸獲安排跟他進行訪問。雖然在毫無採訪經驗下,K. Lui的表現慘不忍睹,現在回想起來也會感到尷尬難堪,幾乎成為人生污點,但這一次的經驗,卻讓他萌生新的想法,繼而促成了專訪欄目的誕生。

由於K. Lui有認識一些朋友在香港影視界工作,所以起初也順利找到一些訪問對象。可是這種打游擊的方式,不是正常的做法,所以這個欄目也只能斷斷續續的更新。直至後來晨曦(Eric)的加盟,才真正讓專訪版面發光發熱。晨曦本是以影評人的身分加入本站,不過他本人對採訪工作深感興趣,而且自己也在修讀業界舉行的電影課程,和圈中人有交情。在他的一力支撐下,成功促成多次影人專訪活動,也成就專訪版的黃金歲月。雖然他後來另有發展,淡出本站,但是作為動映專訪的奠基者,編輯部對於他的貢獻是無言感激。

在現有欄目中,其他比較值得一談的,還包括專題企劃的年度華語片評選,以及編輯周記等,不過篇幅有限,就不在這裡詳述,尤其是年度華語片評選,當初的構思其實更龐大和大膽,也一度接近完成階段,無奈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就被擱置了。大家如有興趣了解年度華語片評選的發展趨勢,大可翻看每年評選的序言,而編輯周記,只要翻到2004年的第一篇周記,應該也有談到欄目開初的因由。


消失的角落

本站運作二十多年,當然會有不多不少的變化。欄目上的更動一直都在發生。例如映像館、影人檔案、映商店,甚至是整個英文版的網站,最終都無法敵過時間的考驗,被歷史的洪流淹沒。

為什麼這些欄目無法繼續經營,可謂各有前因,不過明顯地,大部分都和欄目本身的受歡迎程度無關,而更多的是在於本站營運上的困難所致。有留意本站各欄目的讀者都會知道,早於多年前,我們已成立一個募捐版,希望能夠籌得一些資金幫補經營。不過在華人社區,網絡資訊向來被視為免費資源,而且電影資訊也非生活必需品,所以這個募捐版就像是節日間擺放在商場內的聖誕樹一樣,多年來幾乎是形同虛設的裝飾品,並沒引起任何網友讀者的注意。

正由於營運上的困難,這許許多多的欄目,都無以為繼。舉影人檔案為例,當年成立之初,是因為K. Lui沉迷韓影,深覺在網絡上難以找到中英文的韓國演員資料,於是自己動手去做。不過在編輯部非常緊拙的人手下,始終難以維持,加上後來網絡上愈來愈多更完備的同類演藝人資料庫,所以我們決定壯士斷臂,停止繼續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至於其他好些欄目,雖然支持的讀者不少,但我們也是同樣的資源理由,無法持續經營。說到這些欄目,K. Lui經常自誇有遠見但乏支援,每每想到很好的方案,但卻因欠缺財力資源而無法開花結果,然後不過一段時間,就會看到網絡上有其他公司,動用更龐大的資源做相同的事,而獲得非常多的點擊或支持。說到這裡,K. Lui總是輕嘆,或許自己就是沒有做大事的命,不過現在也好樂得清閒,繼續在Cinespot這個小園地和大家分享電影心得。

要說網站的變化,其實還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細書,不過篇幅有限,如果將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69


展望將來

要說網站的未來,例如說會不會繼續有三十、四十年,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好寫。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要說本站,就是互聯網在往後幾年,以至幾十年的變化,都是常人無法預測。

硬是要為未來展望的話,我們只會重複一如以往的說法,就是在能力範圍以內的情況下,盡力維持網站的運作。至於網站的何去何從,就如變幻莫測的世界局勢一樣,只能隨著自然變化向前走。

我們感謝所有曾經和現在仍支持本站的老讀者,歡迎最近才發現本站的新讀者,也希望將來能夠獲得各位繼續支持。

都係果句,希望以後繼續有多一些好電影推出,那我們自然也會有好的題材可以寫,可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完整看完今次的專題,證明你確是本站的忠實支持者,編輯部仝人特此向你致敬,不過可惜無獎... 謝謝!(賞面的話請在此版面下的Facebook臉書留言板說兩句,大家交流一下!)

文﹕ 編輯部 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