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從《亂世佳人》談種族議題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06月20日
2020年06月20日
從《亂世佳人》談種族議題 by Kantorates
近日美國的種族平權運動鬧得熱烘烘,電影界自然也受到牽連,當地有網絡影音頻道一度宣稱,要把荷李活經典電影《亂世佳人》下架,理由是片中針對黑人角色的描寫有種族歧視之嫌。雖然後來在一片反對聲音下,該頻道收回成命,只在電影播出前加入警告訊息,但已足夠引發廣泛爭議。
關於《亂世佳人》這部電影,不少年輕一代可能從未聽過。這部英文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荷李活的史詩級大製作。全片長達四個小時左右,由當時得令的大明星奇勒基寶主演,配搭新晉玉女慧雲李,在1939年底首映,已大受歡迎,其後於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十多項提名,斬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成為美國電影界的省招牌代表作。
《亂世佳人》的劇本,改編自女作家瑪嘉烈米楚的同名小說,原著長達千頁,比起電影版更長篇和史詩,四個小時的電影版,已是非常濃縮。故事以美國內戰時期為背景,雖然主題講的是女主角掙扎求存的過程,但無可避免地也觸及到一些種族議題,因而就成為今次被攻擊的目標了。
正如我以前說過,國家要進步,要改變不良的陋習,最重要是必須面對歷史,而不是掩耳盜鈴。不論《亂世佳人》是否有涉及種族的不當描述(描述和歧視又是兩回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貿然下架其實並非合適做法。相反,每一個對種族議題有興趣的觀眾,都應該觀看這部電影,然後尋找相關資料,自行作出分析和判斷,這才是理解種族糾紛的正確方法。
回到《亂世佳人》本身,其實我一直不怎麼特別喜歡。無疑作為荷李活早期彩色電影的代表作,影片在製作技術上的表現的確是無出其右,是代表四十年代美國電影工業製作水平的指標性產品,但純粹從故事來看,其情節並不特別討好。很多沒有看過影片,只看宣傳海報的觀眾可能都會以為,這是一部浪漫愛情故事,實際上卻完全不然。有看過電影,甚至讀過原著小說的人都會發現,這由頭到尾都是講一名性格非常自私的女子,如何在亂世中用盡身邊所有資源去為自己求生活命的經歷。女主角薛嘉麗毫不惹人憐愛,所作所為甚至可以婊子來形容,電影版由美麗的慧雲李主演,已把角色令人討厭的程度大大降低,如果拿原著一讀,不少人可能都會覺得做事不擇手段的薛嘉麗,真是卑劣至極,她到最後都未能獲得愛情,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大家是男主角,也肯定會對這樣的女性說句「I don't give a damn」。
不過正如上述,雖然《亂世佳人》的故事不討喜,或者涉及種族描寫的爭議,但這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迴避。比起《亂世佳人》,其實荷李活早年有更多曾被視為經典,但更具爭議性的作品。例如號稱首部史詩式鉅製的默片《國家的誕生》(Birth of A Nation),完全就是歌頌3K黨白人至上主義的作品,而片中的黑人角色,更是由白人演員塗黑面部扮演,極盡醜化之能事。另一部被視為早期半有聲電影經典的歌舞片《Jazz Singer》,也是採用白人演員塗黑臉扮黑人的做法拍攝,今日說起來也肯定足以被批為種族歧視的例子。如果真的要全部刪除,看來有關荷李活的歷史課本,也要改寫了。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