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3日
金馬獎冷待台灣電影? by Kantorates

金馬獎冷待台灣電影?

今屆金馬獎曲終人散﹐雖然報章雜誌娛樂版的主要話題﹐多集中在雙影后的破天荒安排﹐但對於台灣電 影界來說﹐本土電影失落多個主要獎項﹐才緊緊抓著大家的情緒。

觀乎今屆賽果﹐最佳電影《八月》﹑最佳導演《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最佳男主角《不成問題的問題》范偉﹑ 最佳女主角《七月與安生》馬思純及周冬雨﹐的確以中國內地的電影獨佔鰲頭﹔相對來說﹐分別獲得八項及 六項提名﹐被寄予厚望的台灣電影《一路順風》及《再見瓦城》﹐只有前者獲得一個技術獎項﹐後者更是「食 白果」(顆粒無收)﹐場面頗為尷尬﹐尤其《再》片導演趙德胤憑另一部入圍電影《翡翠之城》贏得一個技術獎 項﹐便更教《再》的團隊感到難堪。

在幾個較多人注目的個人項目中﹐唯一獲獎的台灣代表﹐只有《六弄咖啡館》的林柏宏﹐難怪台灣電影界對 於這樣的賽果大感不快。(女配角金燕玲為台灣人﹐但近年定居香港﹐得獎作品《一念無明》屬港產片﹐而且 她在片中也是全廣東話對白﹐很難被看作純粹的台灣電影代表)。

究竟台灣電影出了什麼問題?觀乎入圍名單﹐其實台片的表現也不算太差﹐正如上述﹐《一路順風》及《再見瓦 城》﹐都有多項提名﹐只是看來這些電影﹐都未能獲得評審團的歡心。賽後有評審接受媒體訪問便曾直言﹐ 主要是看電影質素﹐而非按地域性分獎。依此看來﹐新一代台片在雅俗共賞的嘗試上﹐看來還是有不少進步 的空間。

台灣商業片在九十年代也曾墮入低潮﹐雖然一班新電影大師的作品陸續在海外影展獲獎﹐但商業電影發展低 迷。直至數年前﹐隨著《海角7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票房上大賣﹐才重新激發起本土商業影市 的發展。不過這許許多多的作品﹐或許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但是卻未能在藝術上贏得太多的認同。另外值得 一提﹐不少在台灣揚名的年青電影人﹐紛紛被邀到內地工作﹐台灣商業電影界要留住人材﹐看來也不容易。

回顧過去幾屆金馬獎﹐除了上屆有大師級的侯孝賢一柱擎天﹐力保台片江山(但其實《刺客聶隱娘》也是合拍 片)﹐主要獎項還是由中國內地及香港電影分攬。侯孝賢畢竟只有一個﹐同為大師級的也不過數人﹐總不能每 年都靠他們支撐。

今屆金馬獎的賽果﹐對台灣電影界是不大不小的警號。如何重振台灣電影的聲威﹐增加其商業及藝術上的競 爭力﹐看來是當地業界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