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03 月14 日
八十年代的街機文化 by Kantorates

八十年代的街機文化

最近在看一本講述香港昔日流行文化的書籍, 當中提到「 打街 機」 文 化。 對於香港以外 地區的朋友, 可能 對於「 打街機」 的說法感 到一頭霧水, 是在街上打機器嗎? 還 是說什 麼違法行為? 非也, 打就是玩的意思, 而街機所指的 是Arcade game , 即專門開發給遊戲機中 心使用的電視遊 戲。 簡單去理解的話, 街機這個名詞主要是 對應家用遊戲機(任天堂、 世嘉、 Playstation 等) 而來。

在八十年代, 香港的遊戲機中心(俗稱「 機鋪」 ) 大概分為兩類, 第一類, 也 是最普遍的, 就是成人場, 即禁止所有十八歲以下及穿校服者 進入的機鋪; 第二類為兒童場, 數目 比較 少, 和成人場相反, 只容許十八 歲以下的小朋友入場。 為什麼政府要把機鋪劃分 為兩個 類 別 , 我們作為一般民眾 是無從得知, 不過估計是因為當時不少機種都包括麻雀機或軟性色 情遊戲(例如脫衣麻雀) 等不適合兒童遊玩的遊戲,再者, 機鋪的店鋪設計一般都是燈光昏暗, 出入人流不乏滿頭金髮, 煙駁煙的紋身青年和朋黨, 在大眾眼中, 就不是什麼健康的好地方, 即便政府不禁, 學校和家長一般都會強烈反對青少年前去遊樂。

以往家用遊戲機性能有局限, 遊戲容量低, 畫質和效果比較原始, 所以每一個遊戲皆由獨立 機板推動的街機遊戲機, 便大受機迷歡迎。 當年的機鋪發展蓬 勃, 尤其在九十年代初, 日本 遊戲廠商Capcom 先後推出《 Final Fight 》 和《 Street Fighter 街頭霸王 》(又稱「 快打旋風」 ) 系列, 立即全城轟動, 尤其是後者引發的街機熱潮前所未見, 排隊互揪風氣大盛。 《 街頭霸王 》 在 香港街知巷聞, 甚至引發跨媒體的關注, 例如香港有漫畫公司便從Capcom 購入版權, 編繪全新 的中文版漫畫, 港產片《 城市獵人 》 也特別加插一段搞笑戲, 成龍分別扮演遊戲中的角色春 麗和本田, 軟硬天師扮達賴禪和軍 佬, 和飾阿Ken 的外籍演員鬥法。 另外, 向來喜愛電玩的王 晶(我曾多次在尖沙咀一間機鋪碰到正在打機的王晶) 也曾抄考《 街頭霸王 》 的人物, 拍攝一部 大堆頭喜劇《 超級學校霸王 》 , 可見其影響力之巨大。

回說在機鋪打機的日子, 印象最深的是跟隊的困難。 香港的機鋪有一個不太好的文化, 就是跟 隊易排隊難。 所謂跟隊, 就是在人家正在玩的時候, 在遊戲機旁放下一個硬幣, 以示排隊輪候。 然而最大問題是, 機鋪並無輪替規定, 一名玩家在一局遊戲完成後(或失局game over ) , 只要他有 錢繼續玩, 就可以無限接關, 不用理會正在等候的人, 也不需要一個輪一個, 所以很多人往往會 手持一大袋硬幣, 玩完又玩, 輪候的人只能乾等不能投訴, 遇著一些比較沒有公德心或同理心 的玩家, 等待時間可能以小時計! 然而當年社會風氣普遍和諧, 投訴文化不濃, 也沒有上網公開 仇家的做法, 所以大部分人對這種自私和不合理的現象, 也只能逆來順受。

雖然不少機鋪品流複雜, 街機文化也充塞不少缺點, 但畢竟陪伴大量七、 八十後的香港人成長, 為大家帶來無數歡樂, 終歸有其存在價值。 然而隨著家用遊戲機的性能愈趨強勁, 效果直逼街機, 機迷打街機的需求大減, 機鋪生意也大受影響, 近年店鋪數目銳減, 相信很快就會像很多曾經流 行的事物一樣逐漸消逝,走入歷史, 成為一代人的流行文化回憶了。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