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10 月26 日
港劇革命與煲劇文化 by Kantorates

港劇革命與煲劇文化

香港的免費電視發牌問題掀起滿城風雨, 政府拒絕發牌的藉口站不住腳﹐ 要說競爭問題﹐ 當局是否應該對於亞視的續牌批準處以更審慎的考慮? 不論是對於影視界或觀眾來說﹐ 多開一個具競爭力的電視台是百利 而無 一害﹐ 政府一意孤行﹐ 只會讓低迷的民望和支持度雪上加霜。

不過在關注發牌標準的同時﹐ 作為電視觀眾不妨大膽的作更長遠的研究 。 ﹐ 即是假設新電視台最終獲發牌經營﹐ 著力開托電視劇集市場﹐ 那究竟 應該如何更有計劃地提升劇集質素呢?

對於此問題﹐ 連日來的相關報道之中, 有一則比較值得電視迷留意的﹐ 是有 關香港電視 劇集製作標準的花邊新聞。 報說港視高層希望旗下劇集在擺脫以往港劇的陳 腐套路之餘, 更應多向美國的電視劇集學習。 這段報道比較可圈可點的﹐ 就 是所謂「 向美劇學習」的思維。 在一些相關報道之中, 有該公司演職員受訪 時也曾強調, 他們製作的劇集已達到國際(即歐美) 水平, 可見這種高層指示的 製作方針並非空穴來風或吹牛。

那究竟如何能夠從美劇取經, 或者說要把劇集的層次提升到和歐美水平看齊? 特別教人好奇。 從香港電視在網絡上公開的劇集和片段可見, 應該就是從模仿 入手, 尤其是在製作硬件方面, 即攝影器材的投資。 他們更推出所謂「 實驗劇 場」 的節目, 特意找來一些美國劇集的場面翻拍, 強調鏡頭和燈光盡量依照原 版重拍。 在強大的器材硬件配合之下, 即使工作人員未必有足夠的相關操作經 驗, 但至少看來的確拍出超越以往港劇水平的聲畫效果, 但這樣做真的就足夠 能港劇重生嗎?

我提出這種疑問, 不是要質疑香港電視的毅力和崇高目標, 尤其港劇積弱多年, 的確已達到不改革如等死的關鍵性階段, 但針對港劇須走美劇路線的取向, 我 認為除了在硬件的配合之外,還有最關鍵的因素– 觀眾看劇集的習慣。 要研究 美劇的成功原因, 不能忽視其播放模式。 美國的電視劇集在播放模式方面, 和 港劇大不相同。 除午間肥皂劇和重播劇之外, 首輪播放的美劇一般都是一個星 期一集, 每個系列大概十多集, 即播放期為三個月左右, 所以通常會以季度劃 分,尤其是一些受歡迎而一再開拍續集的, 會以第一季, 第二季等排序下去。 一部成功的劇集能夠建立粉絲群, 是透過長時間的凝聚, 而且正因為播放時間 長,所以帶來影響的持久力也相對久遠, 龐大的製作費能夠透過無窮的潛在收 益抵消, 長做長有。

相對來說, 港劇是日播制, 自七十年代免費電視劇集文化興起, 觀眾被培養出 每日追看連續劇的習慣, 三十多年來從未間斷, 看電視劇是即食娛樂, 除非是 電視台特別重視的重頭劇, 一般都是作為一次性消費, 過目即忘, 更遑論要長 期保持容易帶來商機和持久影響力的人 氣。 正因如 此, 電視台在模仿美劇的硬 件製作實力之際, 如何能夠單靠電視播放時的廣告(或加上賣埠) 平衡高昂製作費 的支出, 是值得考慮的現實問題。

美劇另一成功, 或者是利潤最豐厚的部分, 是由劇集孵生的一系列周邊商機。 正如上述, 由於一般美劇以季度計算, 每輯劇集的播放周期長, 至少幾個月, 所以對於人氣的累積便非常有利, 而籍著這種聲勢開發的周邊商品, 也有更大的 潛在市場。 再者, 劇集版權人並不單純地把劇集作為一個影視作品銷售, 而是把 劇集品牌化,劇集角色明星化, 再配合各大媒體炒作或其他商業合作, 所以能夠 最大程度地營銷產品。

換到港劇的模式, 以往本地電視台從來沒有把劇集品牌化。 由於電視劇集幾乎都 是電視台自家製作, 都是流水作業, 很少會利用劇集創建品牌效應, 除非是重頭 劇, 但頂多也只是和傳媒合作做一些娛樂新聞宣傳, 而非進一步托展商機, 再者, 回到播放模式的課題, 正因為其劇接劇的即食播放周期, 即便劇集在播放時受歡 迎程度多高, 熱情也很難長時間維持, 而策劃開發周邊商品需時, 所以純粹從經 濟效益來說, 也不難明白為何以往電視台都不願意花費太多資源把劇集品牌化營利。

香港電視改善港劇水平的決心讓人尊重, 也是本地電視業應該前進的正確方向。 只 是我的想法是更為進取一點, 也希望能夠從更長遠的角度去想問題。 學習美劇不應 該只是模仿人家的拍攝規格﹐ 或者單純局限在技術上的提升。 而是應該更進一步﹐ 了解其背後成功的底蘊﹐ 以及如何能夠改變觀眾的心理。 其實從近年一些熱播日劇 在港取得的成績﹐ 可見這種看似困難和根深蒂固的老派煲劇習慣﹐ 並非牢不可破。

所以說﹐ 假設港視最後真能獲得發牌, 若我是老闆, 最應該考慮的長遠計劃, 應在 於如何能夠扭轉觀眾的煲劇習慣,只要習慣改變,拍劇利潤增加,資源相應提升,才能 長遠而持續地提高港劇的水平和地位。 其實不止美劇, 日劇基本上也是同樣的季度 模式,可見同一條件放在亞洲實行並非不可能, 也不能僅以歐美和亞洲觀眾口味不 同而忽視其可行性。 然而香港人奉行多快好省的生活 哲學, 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在最短 時間之內獲得最多利益, 若要求他們重新養成每個星期追劇集一次的習慣, 殊不容易。 港劇要革命,看來要走的路還長。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