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6 月01 日
理智與感情 by Kantorates

理智與感情

最近香港有一位坐擁高學歷的年青人甘願放棄在金融業的高薪厚職﹐ 改行充當巴士司機﹐ 一時成為新聞頭條。 報道著眼點在於學歷(香港會考9A 狀元) 和工作層次的反差﹐ 從而引 申出讀者和社會大眾對夢想和現實之間選擇的討論。

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歐美﹐ 不會太讓人感到奇怪﹐ 例如我在美國就曾認識一位三十歲不 到的年青太空科技工程師﹐ 曾在美國太空總署﹑ 波音公司等大機構任職﹐ 但某天卻忽然 頓悟﹐ 因為厭倦自己的工作而辭職﹐ 獨個兒跑回老家的後山耕田﹐ 開設社區農場﹐ 從此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可是換在香港這個急功近利和金錢掛帥的地方﹐ 每個人從小便被 灌輸「 萬般皆下品﹐ 唯有 搵錢高」 思想的成長環境之下﹐ 如果有人在金錢和夢想之中選 擇後者﹐ 或者只是單單的在金錢回報的天坪傾向較少酬勞的一方﹐ 定必成為異數或被嘲 諷的對象 。

狀元投身巴士司機行業的故事見報後﹐ 立即引起各界討論﹐ 有人佩服其勇氣和決心﹐ 但更 多的卻是質疑的聲音。 這些批評者認為狀元本來高薪厚職﹐ 收入豐富而無後顧之憂﹐ 轉投 巴士業不過是大打風流工﹐ 放一趟 「 悠長假期」 而已﹔ 另外也有人尖刻地狠批﹐ 褒揚巴士 狀元是對其他勞苦大眾的侮辱。 林林總總的批判聲音理由不同﹐ 但大致上擺出的態度就是: 在香港這個社會怎可能有這種人? 即便是有﹐ 也不可能是真﹐ 其中必有內情﹐ 這必然是一個 騙局﹐ 因為香港人除了發達外﹐ 不可能有其他任何夢想 。 就這樣﹐ 原來一篇正面﹑ 鼓吹人 不要放棄夢想的正面報道﹐ 可惜地便淹沒在一片質疑和批評的聲音之中。

夢想是否真的不切實際? 為什麼人除了發達賺錢外﹐ 不能有其他夢想?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相 信美好的事情? 以今次巴士狀元的新聞為例﹐ 無疑他背後可能有很多背景故事﹐ 甚至是涉及 一些機構的公關宣傳在內﹐ 但只要在不失實沒作假的大前提下﹐ 不管巴士狀元是否真的把開 巴士當作一趟 「 悠長假期」 ﹐ 為什麼大家就是不能以一種比較簡單直接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 事? 即便他真的沒後顧之憂﹐ 如果按指香港人有錢賺到盡﹐ 一分鐘賺錢的時間也不能浪費的普 遍主流心態﹐ 願意自我放逐一段時間(那怕只是很短暫) 去做一些很多人眼中不值得花時間鑽研 的事的人﹐ 又有多少? 單是這樣的決心和坦蕩蕩的心態﹐ 不是已足夠教人尊重嗎?

有時候童話或許不真實﹐ 但我們小時候都願意相信﹐ 因為我們都有一夥赤子之心﹐ 都願意對美 好事物抱樂觀正面的看法﹔ 可是隨著時間流逝﹐ 人生經驗的累積﹐ 我們漸漸發現﹐ 再次面對一 些美好的人和事﹐ 即使是真﹐ 也不願去相信。 巴士狀元的故事﹐ 會不會為大家帶來什麼啟發?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