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08 月25 日
從電影看地域矛盾 by Kantorates
今個暑假本地影視圈有兩件事讓我感到吃驚﹐ 當中最 讓人訝異的是本地電影暑 假檔期的成績﹐ 投資龐大﹑ 台前幕後均是大堆頭的《 聽風者》 ﹐ 在香港票房竟 然不敵成本較低﹐ 完全走平民草根路線的《 低俗喜劇》 。 更甚者﹐ 《 低俗喜劇》 還被定為III 級﹐ 論觀眾層面比起前者狹窄得多。
第二件事情就是早前奧運期間﹐ 有香港藝人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恭賀本地運動員獲 獎﹐ 竟然挑起內地網民的群起攻擊﹐ 其罪狀為形容香港隊時沒有使用其正式名號 「 中國香港」 ﹔ 更甚者﹐ 有馬來西亞藝人為該國運動員的成就鼓舞﹐ 竟被網民指 身為華裔身分的藝人﹐ 應該支持中國運動員才對!
這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卻不約而同地有著一個聯繫﹐ 就是反映出中港 兩地人的矛盾愈來愈明顯﹐ 也愈來愈趨向激烈。 《 聽風者》 在香港票房和口碑不 佳﹐ 批評點離不開一個話題- 影片太媚共﹐ 太刻意為黨國歌功頌德。 自回歸以來﹐ 香港人對中國的歸屬感沒有明顯上升﹐ 而隨著政府的弱勢領導和媒體的煽風點火﹐ 民眾對國家的心情更顯矛盾﹐ 更不願意就國族身分表態 。 在這樣的情況下﹐ 像 《 聽風者》 這樣容易引發政治取向聯想的作品﹐ 便顯得尷尬。 不要說拍攝者﹐ 就 是觀眾﹐ 若說喜愛這部電影﹐ 可能會被扣上保皇的帽子﹐ 說不喜歡又不免是出於 政治立場﹐ 電影拍攝水準反而是其次。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 影片無法在香港 票房取得理想成績﹐ 實在不難預期。
至於香港藝人的微博風波﹐ 肇因也源於中港矛盾﹐ 隨著內地各大小城市的發展迅速﹐ 香港的特區特殊待遇﹐ 以及種種經貿優惠﹐ 受到的質疑聲音便愈來愈多﹐ 尤其不少 香港人仍然抱持高人一等的地域和社會階級優越感﹐ 便更惹起不少內地人的不滿。 作為最容易成為代表香港符號的偶像明星﹐ 不其然便成為內地人對香港不滿情緒反 彈的目標。 可以預見像奧運微博言論的爭議﹐ 不會是個別例子﹐ 而是必然會陸續有來。
民族融和歷代以來都是最讓中國統治者頭痛的政策﹐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 尤其關係出現裂痕之後﹐ 要重新修補更是艱巨的任務。 在國家和政府層面上我們能夠 參與的或許不多﹐ 但個人的話﹐ 如果能對身邊人和事都多一分包容﹐ 多從別人的角度 思考﹐ 凡事先理解而非對抗﹐ 或許就能盡量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了。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