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11 月26 日
金馬獎馬後炮 by Kantorates

金馬獎馬後炮

台灣電影金馬獎周末舉行﹐ 結果港產片和台灣電影平分秋色﹐ 大熱門《 桃姐》獲得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和最佳 女主角三項個人大獎﹐ 台灣片《 賽德克巴萊》則勇奪最佳電影及幾個技術獎項。 相對來說﹐ 近年屢獲重視的中國 電影﹐ 卻未能佔到甜頭﹐ 佳作《 讓子彈飛》﹑《 鋼的琴》只能象徵性地收穫幾個小獎﹐ 並未能延續影片在內地和 國際影展的聲勢。 至於在港台大出風頭的賣座劇情片《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未獲評委垂青﹐ 意外地失 落以為十拿九穩的最佳新導演獎﹐ 被大陸新導演烏爾善 票房平平的處女作《 刀見笑》擊敗﹐ 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看今屆賽果﹐ 大致上也在意料之內﹐香港電影《 桃姐》大獲全勝固然值得高興﹐ 但另一方面﹐ 觀乎整個提名名 單﹐ 最佳導演許鞍華﹑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 最佳女主角葉德嫻等都是半百之輩﹐ 不免讓人感嘆於香港影壇青黃 不接的嚴重 。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金馬獎提名﹐台灣電影界的入圍常客已由侯孝賢﹑ 楊得昌﹑ 蔡明亮等當紮名導﹐ 過渡接棒至 票房過億新晉導演魏德聖﹑ 紅遍港台的新銳導演九把刀﹑ 年青演員彭於晏﹑ 陳妍希﹑ 徐詣帆﹑ 柯鎮東﹑ 林慶台﹑ 甚 至是去年封帝的阮經天也紛紛出道﹐ 而我們香港電影界的入圍代表還是原地踏步﹐ 事隔二十年還是得靠已步入晚 年的許鞍華﹑ 葉德嫻和升上天王神檯的劉德華支撐場面﹐ 電影人才的斷層情況﹐ 著實教人擔心。

香港電影界新舊交替失衡﹐ 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我也曾在這個欄目談過不少。 以男星為例﹐ 現在的港產片能用 的男主角人選是愈來愈少﹐ 除了梁朝偉﹑ 劉德華﹑ 劉青雲﹑ 吳鎮宇﹑ 任達華等﹐三十出頭而能夠支撐大投資電影的 男一號﹐ 來來去去只有古天樂﹑ 吳彥祖﹐ 再年青一點的余文樂﹑ 方力申等﹐ 努力多年還只是浮沉在中低型成本的 製作之中﹐ 始終未能獲得電影公司的信任﹔ 女主角便更不用說﹐ 曾經為中生代旗手的張柏芝復出後聲勢大不如前﹐ 一度成為影后接班人的林嘉欣也是復出無期﹑ 鄭秀文﹑ 楊千嬅等大幅減產﹐ 同年齡群中只剩薛凱琪﹑ 蔡卓妍等可用﹐ 惟兩人礙於娃娃臉局限﹐ 可塑性始終不高﹐ 難怪港產片導演即使不用遵從合拍片的演員國籍限制﹐ 也零可起用 新人輩出的台灣演員(例如林超賢的《 線人》便用桂錀鎂而不 選 港產女星﹑ 徐克的《 龍門飛甲》也是起用桂錀鎂﹑ 范曉萱等﹑早前陳木勝的《 保持通話》﹑ 王晶的 《 大內密探靈靈狗》等也起用徐熙媛) ﹐ 香港新一代女星﹐ 幾乎已 是完全絕跡於華語大片。

香港電影業常說要培育新人﹐ 但往往只重技術人才﹐ 結果訓練出一大班幕後工作人員﹐ 卻因為影業的北上發展而未 能提供足夠工作機會﹐ 白白浪費金錢和時間﹐ 也讓參加培訓課程的人得物無所用。 相反﹐ 對於真正缺乏的人才﹐ 即 擁有天分和條件的新銳男女主角型演員 和富創造力的年青編導﹐ 卻一直未見真正積極的發掘計劃 ﹐ 即使偶然提拔﹐ 也未敢委以重任(話說回來﹐ 現在除了周星馳外﹐ 港產片還有哪位明星真正能被稱為票房保證? 片酬如天文數字的劉 天王去年的《 未來警察》的慘烈票房﹐ 不是已提供了最佳的啟示嗎?) 。

在我們為港片於今屆金馬獎揚威鼓舞之時﹐ 不妨想一想這個問題: 在未來二十年﹐ 難道我們還是只能依靠許鞍華﹑ 葉德嫻﹑ 劉德華這一輩的電影人為我們競逐電影獎項嗎?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