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10 月15 日
華語片的「 中美同步上映」迷思 by Kantorates
日前看到內地娛樂新聞一篇報道﹐ 指出不少所謂「 中美同步上映」的華語片﹐ 在美票房往 往只得數萬美元﹐ 實在名不副實﹐ 似有灌水之嫌﹐ 打著同步上畫的旗號﹐ 不過是為電影增 加一點號召力﹐ 以方便尋找投資者和狀大聲勢而已。
這樣的看法不無道理﹐ 我在以往的周記也曾略談。 的而且確﹐ 不少打著「 中美同步上映」的 華語大片﹐ 在美上畫其實並不如想象中風光或聲勢浩大。記得有朋友曾說﹐ 在平日晚上入場 看「 中美同步上映」的《 刀見笑》﹐ 結果全院只有她一個觀眾﹐ 形同包場一般。
在此再簡單舉一個例子﹐ 以全美國最多華人聚居的地區三藩市灣區來說﹐ 最近上映的一部華 語大片為成龍主演的《 辛亥革命》。 這部片於10 月7 日在當地上映﹐ 比起內地略遲﹐ 全灣區共 有約5 間戲院安排放映﹐ 當中兩家在三藩市﹑ 兩家在東灣(柏克萊和艾姆維爾) ﹑ 一家在南灣(聖 荷西) 。 三藩市的兩家戲院中﹐ 以專門放映另類和亞洲電影的新統一戲院場次最多﹐ 一天5 場﹐ 其次的Opera Plaza 戲院只放一場﹔ 東灣的兩家戲院﹐ 平均每天四場﹔ 南灣的則為三場。 值得一 提﹐ 放映最多場次的新統一戲院﹐ 只有兩個放映室﹐ 大的一個大概容納100 多人﹐ 小的更只有 30 多人。
按照美國戲院的一貫行情﹐ 周一至周五(暑假除外) 入場看電影的人其實不多﹐ 即使是主流大片﹐ 往往也只有小貓三﹑ 四隻。 晚上的情況略好﹐ 但除了周四﹑ 五晚首映的電影能夠出現全院滿座 的情況外﹐ 一般電影很少滿場﹐ 所以票房還是主要靠周末的入座率。 以上述例子﹐ 雖說每天放 映三﹑ 四場﹐ 但撇除幾乎沒有人入場的平日上﹑ 下午﹐ 單靠晚上場次加上周末﹐ 能夠在云云主 流荷李活競爭電影中爭取到觀眾入場﹐ 獲得數萬元票房﹐ 其實已可算是輸少當贏。
所以根據最新票房紀錄﹐《 辛亥革命》全美共33 間戲院上映﹐ 周末上映兩天累收5.5 萬美元左右﹐ 以影院數目和場次來看﹐ 誠屬合理﹔ 相對來說﹐ 同一個周末上畫的主流西片《 Real Steel 》﹐ 全美 約3,440 間戲院上映﹐ 三天票房約三千萬美元﹐ 按影院比例加上每天放映約6~7 場計﹐ 以及荷李 活大片宣傳的賣點及首周表現來看﹐ 也是意料之中。 透過這些數字上的比較﹐ 也可大概探得兩 者票房差異之原因。
外語片難在美國票房報捷﹐ 原因很多。 主流大眾看電影﹐ 不外乎以明星﹑ 導演﹑ 故事﹑ 成本等 作考慮﹐ 在這方面華語片便非常蝕底。以《 辛亥革命》為例﹐ 即使如成龍這樣級數的明星﹐ 在美 國始終不算獨當一面(成龍每一部成功的西片﹐ 幾乎都要找來白人或黑人搭檔) ﹐ 作為華語大片﹐ 不論成本﹑ 視覺效果﹐ 也實在難為荷李活比拼﹐ 加上充滿文化隔膜的故事(即中國歷史) ﹐ 不能作 大規模發行是意料之事。 異地文化的電影題材可說是一把雙刃劍﹐ 當年《 臥虎藏龍》﹑《 英雄》的 成功﹐ 大賣中國古代文化風情自然居功不少﹐ 但更重要的是影片主題並沒有向洋人販賣中國價值 觀﹐相反片中描寫的人情喻意﹐ 以及編導表現手法等﹐ 都是非常的國際化(universal) 語言 ﹐ 所以容 易引起不同地域觀眾的共鳴。 相對來說﹐ 《 辛亥革命》主要以中國人的歷史故事和民族情感為重 點﹐ 自是較難吸引西方觀眾的興趣和認同了。
外語片不能夠吸引西方觀眾﹐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向來不愛閱讀字幕。 和我們自小被培養看字幕﹐ 或者說早已適應電影畫面上的字幕的習慣不同﹐ 美國人認為電影畫面上的字幕大大分散注意力﹐ 讓他們不能好好欣賞電影。 在香港不論任何電影公映 ﹐ 包括華語片﹐ 一般都附上字幕(有時甚至 是中﹑ 英並列) ﹐ 可是在美國﹐ 若是英語電影的放映 ﹐ 是不可能加入字幕。 在美國人眼中﹐ 英文 字幕的唯一作用﹐ 是為聽力不全人士使用﹐ 所以有些影碟的字幕選項﹐ 便列明"for hearing impaired" 這個我認為略帶歧視性的字眼(畢竟不一定是聽力不全﹐ 不諳英語人士﹐ 也有依賴字幕的需要) 。 華語片在美上映﹐ 除非是英語配音﹐ 否則要一般觀眾追看字幕﹐ 無疑是拉牛上樹﹐ 入場意欲大 打折扣。
華語片將來能否在美國票房大放異彩﹐ 我不懂得預估。 不過單說現在及可見將來﹐ 似乎機會不大 ﹐ 而所謂的「 中美同步上映」標籤﹐ 更像是一個銷售口號/ 策略 ﹐ 多於實際成就。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