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12 月04 日
從《 李小龍》的宣傳錯配到港產3D 動畫的初試啼聲 by Kantorates

從《 李小龍》的宣傳錯配到港產3D 動畫的初試啼聲

備受注目﹑ 宣傳排山倒海的《 李小龍》上周上畫。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 這部號稱最忠實反映李小龍童年成長歲月的電影﹐ 並未能在票房上 取得甜頭﹐反應不及預期熱烈。

李小龍的童年故事確有吸引力﹐ 而且電影公司找來李氏家族眾人合 作﹐ 內容更富說服力。 票房表現遜於預期﹐ 讓人頗感好奇。 觀乎網絡 一些論壇﹐ 發現原因可能和影片與觀眾期望不符有關。

雖然電影公司早前宣傳時﹐ 已把重點放在歷史重構和還原的焦點﹐ 著力介紹影片不惜工本把當年人事和背景複製重現﹐ 不過看來很多 觀眾都不是太注意這個賣點 ﹐ 入場的原因只是衝著「 李小龍」的威名而 來﹐ 以為這是一部動作片﹐ 或者至少是偏重於李小龍少年學武的電影﹐ 結果看到一部如《 歲月神偷》的懷舊劇情片﹐ 不免大喊「搵笨」﹐ 認為貨 不對辦。

造成這樣的期望錯置﹐電影宣傳策略屬左右為難。 雖然《 李小龍》的片 名和多款顯示李小龍武夫形象的電影海報 ﹐ 明顯地予人影片屬動作 片的錯覺﹐ 但另一方面﹐ 若不以李小龍為賣點 而改為另一個片名﹐ 相 信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肯定大減。 華語電影公司的宣傳手法一向保守﹐ 要他們冒險起用一個可能沒有明示「 李小龍」名字但更貼合影片風格的片 名﹐ 是談何容易。 相對來說﹐ 英文片名《 Bruce Lee My Brother 》其實比較貼題﹐ 也更能讓人意會故事的取向和角度。

影片上映後反應未如預期﹐ 電影公司亡羊補牢﹐ 在新的宣傳資料上﹐ 強 調片中的幾場動作戲﹐ 文宣加以渲染。 其實這樣做是錯上加錯﹐ 進一步 為觀眾建立錯誤期望。 影片最大價值﹐ 也拍得最用心的﹐ 是描寫主角成 長和老香港的影人情懷﹐風格類近上述的《 歲月神偷》﹐最容易看得投入的﹐ 應是成長於該年代前後的觀眾(其實也是社會上最能負擔消費的一群) ﹐ 所以與其繼續向觀眾灌輸偏差的動作片期望﹐ 還不如集中火力向這些較 成熟的觀眾入手。 總比現在年長的觀眾以為只是掛著李小龍名義的普通 動作片而不感興趣﹐ 而年輕的又僅以為是 《 葉問》式的動作片而對片中 並不豐富的武打戲感失望受騙﹐ 結果兩面不討好為佳。

繼《 李小龍》後﹐ 今個聖誕檔期的華語片市場特別冷清。 12 月初的《 復仇者 之死》走另類路線﹐ 不是大眾之選。 本來同期上映的《 戀人絮語》 改為明年 初開畫 。 該片早前在影展首映迴響不俗﹐ 避戰大量來勢猛烈的假期西片﹐ 是正常之選。 唯一一部劇情片《 婚前試愛》排在12 月23 日的節日檔看似冒險﹐ 但影片成本應該不高﹐ 同期也無華語片對手﹐ 即使不能搖動西片稱霸的 票房﹐ 但抱著「 刀仔鋸大樹」的心態﹐蝕錢機會甚微﹐ 況且或能吸納一些不 想看外語片的觀眾﹐ 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聰明選擇。

另外值得留意﹐ 是一部由港人投資製作的3D 動畫《 反斗高比3D 》﹐ 據聞是由 一間茶餐廳投資(讀者不用太奇怪﹐ 當年的意馬也是由聖誕樹公司轉型) ﹐ 強調港產創意和口味。 我看過該片預告片﹐ 說句實話其動畫水準和西方距 離仍遠﹐ 是幼稚園和博士班之比﹐ 畫質感覺像電腦遊戲﹐ 但未知3D 立體效 果如何。 至於人設和風格﹐ 則是典型西方味道﹐ 不論是角色造型和主角名 字﹐ 都很西化﹐ 暫未看到其「 港味」所在。 在同期多部立體西片夾擊之下﹐ 影片安排在聖誕檔上映勇氣可加。先別談其表現﹐ 單是作為首部本地3D 動 畫﹐ 也許 值得支持。 不過本地觀眾向來重視消費質量和物有所值﹐ 會否 純粹為了支持本地製作而入場﹐看來是未許樂觀。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