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9 月03 日
《 多啦A 夢》 真人版? by 晨曦
發展紀錄片 by Kantorates

《多啦A夢》真人版?

日前,在報紙的娛樂版中,看到周杰倫自薦演《多啦A夢》真人版,筆者看到真 的感到驚訝!不會吧?《多啦A夢》拍成真人版?就算現在只是空談,但恐怕有 片商見周杰倫自薦,會即時計畫開拍,若成事真的是一場轟烈的惡夢!

由《叮噹》到《多啦A夢》,故事中每個角色雖然換了名字,但其人物性格、外型, 都是深入民心的。這故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很美麗的夢,很多人都是看著 《多啦A夢》長大的,起碼筆者都是其中一份子。若換上真人版,對原本眾《多啦 A夢》迷,相信不是為他們帶來驚喜,而是狠狠地摧毀了他們的夢。

有些東西無疑構思時是有趣的,但拍出來又會怎樣?有些東西應該好好的讓他留在 夢想的世界,不應強行把它帶到現實世界。夢是幻想出來的,幻想的天馬行空是每 個人的小宇宙,可以把生活裡沒可能的化作可能,若把它拍成真人版的影像,一切 來得真實化,根本再沒有幻想空間,未免變相把這個美麗的氣泡弄破,忍心嗎?

再次懇求..在這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把這個仍然漂亮的美夢留給我們吧!好嗎?

晨曦

發展紀錄片

要數香港電影發展史上最受忽略的片種﹐ 首推紀錄片。 無論是商業影壇還是獨立電影界﹐ 都以劇情片為主流﹐ 拍攝紀錄片的電影人少之有少﹐ 要數當中的代表作更 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 不少香港觀眾對於紀錄片的認識也很粗淺。 可能受到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影響﹐ 很多人說到紀錄片﹐ 只會想到一些訪問形式的新聞片段﹐ 或者是獵奇式的 風土民情片。 觀感上一般都是比較沉悶的﹐ 資訊性的﹐ 態度比較客觀的﹐ 娛樂和藝術價值俱不高﹐ 所以普遍不受 重視。

其實﹐ 紀錄片並不局限於教育和傳遞資訊之用的﹐ 它可以 是很客觀﹐ 也可以變得主觀﹐ 其歷 史亦遠比不少人想像中為遠。 打從電影發明以來的第一部 影片﹐ 就是法國雷米埃兄弟的《 火車到站》﹐ 一齣非常簡 單的紀錄片﹐ 把一班火車到站時的實況拍攝。 及後默片時 代也有不少紀錄片的佳作﹐ 最著名的首推Robert Flaherty 的《 Nanook of the North 》﹐ 一部關於愛斯基摩人的紀錄片。 Flaherty 花費一年多時間走入愛斯基摩人Nanook 的世界 ﹐ 從不同的角度捕捉他的生活﹐ 手法生動多變﹐ 展現出紀 錄片的無盡可能性。

往後的數十年間﹐ 世界各地湧現了不少優秀的紀錄片﹐ 拍攝手法充滿新意﹐ 有些喜歡以旁觀者的角度作出觀察﹐ 不加修飾地拍攝目標﹔ 有些喜歡充當教育家的角色﹐ 以 旁白講述內容﹔ 有些則靈活地運用相片﹑ 音樂﹑ 特別效 果等為影片注入主觀情感。 這些影片很多都富有高度的 實驗性﹐ 而且雅俗共賞﹐ 有些甚至比起近來很多商業劇 情片更好看。 例如近年美國的《 華氏911 》和《 不瘦降之 謎》﹐ 都能在港爭取到首輪上映。

近年香港人對於時事都很敏感﹐ 喜歡不平則鳴﹐ 要拍紀錄 片的話真的有很多題材可以選擇﹐ 不過最重要的﹐ 還是創意 問題。 只要電影人能夠放開懷抱﹐ 擺脫固有概念﹐ 多擴闊 自己的視野﹐ 定必能找到紀錄片的創作新路向。 期望將來 能見到這類型電影能夠獲得更佳發展吧。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