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3日
美食車計劃的前景 by Kantorates
早年香港政府銳意引入美食車計劃,一度成為社會話題。時過境遷,不少美食車東主生意慘淡,有人更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未開業已放棄經營。究竟這個所謂的創意營商計劃,為何會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慘淡收場呢?
香港的美食車計劃,靈感其實來自歐美國家。以美國為例,美食車早已大行其道,不少小商業東主都把餐車事業做到有聲有色,深受新一代的年青食客歡迎。香港嘗試仿傚引入,立意雖好,但看來並未經過周詳考量。
美國和香港的餐廳經營環境,本來就大不相同。由於地大脈博的關係,美國民眾即便住在市區,出街吃飯往往必須開車,有時為了到喜愛的知名餐館,可能更要開車一個小時以上,流動性質的美食車,自是提供不少便利。相對來說,香港地小店密,大部分食肆都在步行距離之內,美食車所謂的流動性,並無太大優勢可言。
美國的美食車雖是獨立經營,但也有聯合起來和政府或私人機構合作,在指定的地方停泊提供服務。停車地點通常空間較多,附近地方多半足夠放置小量餐桌座位等,為食客提供比較舒適的飲食空間。相對來說,香港地少人多,在市區要找個休憩的空間已不容易,更何況要為美食車提供充足的停泊及飲食地方?早前有報章便指出,即便是遊人較多的地段如海洋公園,由於政府劃定的停車地區不方便,美食車生意也是難言理想。
再來就是食品質量和價格。美食車營運成本不低,除非食品本身非常有特色,或者已建立良好口碑,否則如何說服食客花更多價錢光顧,但又要忍受如幫襯流動小販的飲食環境,是美食車東主面對的一大難題。相對來說,實體餐廳成本控制較富彈性,在飲食環境上也肯定勝於站著吃的美食車,只要食品質素不是太差,論競爭力是一點不會落後。所以美食車要覓得先機,不能拼飲食環境,價格也沒有大優勢,唯一只能靠食物質素,一旦食物的品質未能大規模超越實體食店(對,必須是大規模,已不是只比實體店好一點點),便很難爭取生意,尤其這些美食車開業時還能靠新鮮感吸引初次光顧者,若持續下去未能在餐牌上再作突破,經營下去便只能是死路一條了。
說起來,美食車的起源,其實和香港的流動小販也有點類似。只是正如上述,美國地方大,小販不可能手推小卡車穿州過省擺買,所以才會利用小貨車營運。正如在香港人口稠密,流動小販根本不用花大錢購買並改裝貨車,手推車的運作模式才最切合成本效益。說到底,每個地方的環境和地域條件不同,才會自然孵生出不同的營商模式,如果硬要把港式流動小販手推車引入美國,不免就是拉牛上樹,浪費人力物力,顯然並不可行,換個角度,硬是要把人家的東西照辦煮碗盲目地搬過來,也是吃力不討好。東施效顰這個淺顯的成語大家都懂,但是引入美食車的政府部門,看來並未了解。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