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30日
香港電影金像獎改制? by Kantorates

香港電影金像獎改制?

《十年》得獎讓香港電影金像獎醞釀更改評審機制,不過看上周新聞報道,改革並未獲得表決通過,目前支持和反對 方正在研究其他方法,希望能盡可能滿足各方需要。

說到香港電影金像獎,起初由電影雜誌《電影雙周刊》主辦,從得獎名單看來,似乎較著重電影的藝術成就,多於票房 成績或電影公司的實力。例如早年曾多次獲獎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名導方育平,作品多為社會紀實類型,常常起用非 專業演員,不走商業路線,但沒有因為較另類的創作取向而被金像獎忽視。

後來金像獎發展規模愈來愈大,漸漸萌起成立籌委會的念頭,並在稍後聯合各電影工作人員的工會,狀大成為亟具影 響力和權威性的香港電影表揚頒獎禮。雖然多少年來曾經有大大小小的同類頒獎活動出現,例如在九十年代曾雄心與 金像獎爭峰,但在數年前已停辦的香港電影金紫荊獎頒獎典禮,或者是近年始終保持一定影響力,被當作金像獎前哨 戰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但說到公眾認受性和媒體吸引力,看來還是以金像獎排在首位,電影人也以獲得金像獎為榮。

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否應該更改評審投票機制,作為局外人實難以判斷。雖說評審機制公開透明,但有人的地方便有是 非,即便是作為國際電影頒獎禮指標、全球注目的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頒獎禮,近年也屢傳種族歧視的風波,多名著 名黑人藝人,更公開杯葛該頒獎禮,以示不滿。相比起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內部爭議,目前僅是行內人口水之爭,尚算 和平和文明,從發展中的新聞看來,要解決各方分歧,難度應該比美國綿延世紀的族裔衝突低。

正如我之前在這個欄目說過,與其討論更改投票機制之爭,還不如研究,金像獎應該做什麼去保持與時並進的競爭力。 說到獎項改動,我一直認為,金像獎的評審應該考慮加入短片獎項。十多二十年前,香港的獨立影像文化還在萌芽階段, 加上租買專業攝影器材的門檻高,拍攝短片的人自是不多,能夠參加的作品更少,評選當然沒有太大意義。但近年隨著 專業攝影器材的普及化、本地各大小創意團體對短片創作的積極推廣、以及網絡視頻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短片創作已 成為香港新一代創作人最重要的起步點,香港電影金像獎沒有理由完全無視。再者,不論是奧斯卡還是一岸之隔的台灣 電影金馬獎,均早已成立多個短片獎項,金像獎不愁參考對象,不盡快迎合潮流加入這些獎項,是不合情理。

再者,正如先前報道所言,《十年》一大爭議點,是有人質疑該片為何在各項提名隱形但竟能獲得最佳電影。當時有人訪 問大會指,這是因為金像獎有規定台前幕後制作人要在一部電影達到一定程度的參與,方才符合資格獲得提名,而由 於《十年》為五部短片的合集,所以分別來算的話,參與此片的幕後或演員,便因資格不合而失去提名權了。當然,我們 不肯定這樣的說法是否實情,畢竟機制條文繁複,非局外人能夠全然理解,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只要設立短片獎 項,這樣的爭議其實大可避免。

金像獎要繼續發展,除了重新審視機制,獎項的更動也值得留意。建議金像獎可設立公眾意見蒐集箱,甚至是來一個 公眾投票,讓大家參與決定金像獎應該增加或刪除什麼獎項。電影本來就是一項群策群力的工作,而香港電影的最大 服務對象,就是你我一輩的觀眾,為何不讓大家參與和分享想法呢?集思廣益,總比閉門造車強。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