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05 月21 日
聲色盒子的故事 by Kantorates

聲色盒子的故事

關於電影人的訪談書籍,主角不是導演就是演員,有時候著名編劇、攝影也可能成為受訪對象。然而說到音效,卻鮮 有被著書立說。不少人認為電影最重要是故事、畫面,殊不知聲音效果,其實對觀眾的觀影體驗非常關鍵,可以說,俗 爛的音效,可以毀了一部故事很好、畫面很美的電影;同樣地,製作精良的音效,對於一部故事和攝影均一般的電影, 可以起到起死回生之奇效。

說到華語電影界的音效製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並不特別受到重視,蓋因當年不少電影,包括以片廠形式大 量生產商業電影的邵氏公司,主要還是以後期配音為主,並沒有同步錄音的概念,所謂的音效設計,僅是利用非常原 始粗糙的方式處理,完全只為滿足功能上的需要,並沒有任何美學考量可言。台灣電影也是一樣,即便是以嚴謹著稱 的一些導演,例如胡金銓,也多是恪守傳統,所以電影的聲效設計並不突出。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新電影興起,才漸漸 產生同步錄音和真正意義上的音效設計構想,而掌握這些技術並引領當地電影音效領域邁入新時代的人,就是現在 揚名國際的杜篤之。

說杜篤之是華語電影界最廣為人知的音效設計師並不為過。先別說其早年在新電影成名的奮鬥史,只要觀看近年中港 台大小電影的製作片單,便會發現不管是A級大製作,或者是新晉導演的低成本處女作,都會看到他的大名。我還記 得曾經有一段時間,連續看了差不多十部來自中國、香港和台灣的電影,全部都是由杜篤之領銜音效或錄音指導的崗 位,心想莫非這個行業已被杜一個人壟斷?而他一個人又是如何分身兼顧這麼多的工作?直至最近讀台灣作家張靚蓓 的訪談錄《聲色盒子》,原來一切就是因為「聲色盒子」。

《聲色盒子》訪談錄,可能是華語電影書籍中,第一本以電影音效製作人為主題的訪問叢書。全書以杜篤之的憶述為 中心,把他多年來在電影音效界打滾,由一個剛入行、初出茅廬的新手,到後來廣結良緣,先後和侯孝賢、楊德昌、 王家衛、蔡明亮等大師、以至後來年青一輩的魏德聖、鍾孟宏等導演合作的經驗,鉅細無遺地紀錄下來,成為喜愛電 影音效人士不能錯過的秘笈。

回說文初的話題,為什麼說杜篤之能夠擔任多部電影的音效指導,和「聲色盒子」有關呢?原來這是因為「聲色盒子」正 是杜開設的音效設計公司的名字。和很多以自由工作者身分參與電影製作的技術人員不同,杜篤之在多年工作生涯 中,培育出自己的班底,而更重要的是,為了在音效設計的領域上精益求精,他不斷學習新技術,添置新的錄音和後 期聲效器材,並成立公司打拼。所以說,杜作為音效指導,不只是為了個人餬口,而是努力在養活栽培一大群人,持續 不懈地投資改善音效製作水平,這正是他不斷工作的原因。

作為亞洲電影界的音效翹楚,杜篤之讓人佩服的地方,是性格實事求是,平易近人,從《聲色盒子》的憶述可見,他幾 乎和任何導演均合得來,即便是一直被稱為充滿藝術家脾氣,常常和拍檔反檯的楊德昌,直至去世前,也一直和杜 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另外,杜看來也是非常大方的人,在書中談到許許多多的錄音經驗,幾乎都是知無不言,言無 不盡,予人感覺是十分坦率和樂意的把自己的經驗分享,而且說起來層層遞進,毫不含糊,對於有志進入電影音效行 業,或者是新入行者,杜的分享肯定讓人裨益不少。

華語電影界臥虎藏龍,除了導演、編劇,不少幕後製作單位受到的忽視太久了。或許這些人才只管默默耕耘,並不介 意自己的名聲埋沒在導演及演員的光環之下,但電影界要薪火相傳,吸引更多人入行,實在並應忽視他們的貢獻。或 許《聲色盒子》可以起拋磚引玉之效,提醒大家電影行業內其實還是有很多不辭勞苦的人才在運作,如果沒有他們的 努力奉獻,不管導演如何天才橫溢、演員如何魅力四射,還是不能夠拍出成功的作品。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