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04 月09 日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不公平 by Kantorates
《十年》獲得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惹來滿城風雨。不少電影業巨頭,包括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均認為,電 影不應和政治掛勾。其實,作為通俗文化,電影從來都是和政治密不可分。
正如我在數年前的編輯周記已經談過,電影不僅是娛樂,也是文化,是反映地區文化的產物。例如世界上,不時都會 有電影人因為政治立場,放棄出席國際影展、讓作品退出參展的案例。大型影展的評審,對於作品的篩選也不無政 治考量。當年康城影展把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頒予米高摩亞著力批判美國政府的紀錄片《華氏911》、或者是近年柏 林影展把金熊獎授予伊朗電影《的士司機笑看人生》,有誰敢說和政治全然無關?
電影的題材,不管是針對普羅大眾的商業片,還是主攻影展的藝術片,靈感不過都是來自生活,來自創作人所處的 社會。正因為對社會發生的事情有感,才會觸發起創作人的慾望。所以,香港電影人拍攝出像《十年》這種電影,並 且獲得金像獎提名,真正問題不在於金像獎的機制,而是要問,究竟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情,刺激了電影人去從事這 方面的創作,刺激了影業中人敢於投這部電影一票,導致了這個令不少既得利益者不滿的結果?
讓有政治理念的電影入圍﹐不一定代表頒獎禮有特定的政治傾向。若金像獎早有立場﹐便不會容許《十年》和《智取威虎山》 同台競賽。《智取威虎山》是什麼樣的電影﹐大家心裡有數。如果有人看不過眼指,金像獎提名《十年》是太政治化, 那麼作為樣板戲經典的《智取威虎山》獲得提名,繼而勇奪最佳導演獎,不是更不應該獲得提名嗎?先別說其作為黨 教宣傳創作的本質,只要你看看這部電影和香港無關、甚至顯得離地的題材,它在香港上映獲得的平庸票房成績、以 及除了梁家輝外全為內地演員的主演名單就會發現,這根本完全不是一部針對香港市場而拍的電影,若不是導演和 部分幕後為本地人,甚至談不上是一部港產片!如果金像獎能夠公平接受這樣的電影報名,而把一部以香港人心態 及社情為創作背景的電影屏棄在外,不會讓人感到更為奇怪嗎?
金像獎真的要改變提名機制的話,看來著眼點不在政治,而是從電影模式的資格入手。《十年》獲獎讓行內人詬病的 其中一個原因,是指該片在其他各項目中均沒能入圍,所以不可能成為最佳作品。據說得到這樣的賽果,原來是因為 影片為短片合集,而短片中的台前幕後,因片長太短,不合資格競逐其他項目,所以只能局限於最佳電影一項。既然 如此,金像獎是否應該考慮,放寬短片人員入選的資格?當然,大前提是短片必須是作為長片結集的一部分?或者說, 若電影人真的認為短片入圍對長片的參加者不公,是否應考慮完全禁絕短片參選(即便那是短片合集)?其實近年香 港短片發展蓬勃,例如鮮浪潮及IFVA等均湧現不少佳作,電影金像獎何不迎合潮流,增設短片獎項?畢竟人家奧斯卡 金像獎早已設立多個短片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有例可循,設立起來應該不會太麻煩吧?
《十年》獲獎,不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相反,這正好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讓香港電影界重新審視金像獎早已老舊和 不合時宜的機制,作出與時並進的改革。另外,這也成為各影界大亨的契機,讓他們思考一下,當電影業高層掌權者 在內地賺錢賺到盆滿缽滿的時候,有沒有忽略了仍在掙扎的中下層或基層人員的感受?想一想就明白,要革命要搞 政治﹐就是因為不滿。人人有錢賺,人人有工開,天下太平﹐有誰會貿然支持一部被業界認為是製作水平不達標的作品呢?與其 說投票給《十年》的金像獎評審,是一時的情緒反應,還不如看成是對現狀不滿的長年累積。如果說低成本的《十年》 獲獎,對花大錢拍好戲的人不公平,那麼同一時間,這部電影能夠贏得這麼多人的支持便正好反映出,影界既得利 益者對基層的剝削或忽視,其不公平程度是遠超前者。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