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12 月25 日
IFVA 的自我邊緣化 by Kantorates
IFVA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近日公布明年比賽的入圍 名單。今年比較特別﹐ 也讓人奇怪之處﹐ 是多部入圍公 開組的短片﹐ 都曾在其他比賽或影展公映﹐ 甚至得獎。 IFVA 選映這些電影﹐ 猶如自行削弱影展多年建立的品牌 效應和影響力﹐把自己邊緣化。
IFVA 自九十年代成立以來﹐ 提拔不少電影人才。 聞名國 際的中國導演賈樟柯﹐ 當年便在第二屆獲獎並邂逅本地 監製周強﹑ 攝影師余力為等合作夥伴﹐ 繼而拍出多部 揚威海外的傑作。 其他如彭浩翔﹑ 黃精甫﹑ 麥曦茵等多 位已晉身主流商業影壇的導演﹐ 也在該比賽初試啼聲﹐ 憑著獲獎短片踏出第一步。
不過隨著近年本地電影機構對短片日趨關注和重視﹐客 觀來看﹐ IFVA的影響力明顯被削弱。 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 舉辦的短片比賽﹐ 固然吸引不少新人參加﹔ 持續舉辦多 年的鮮浪潮短片比賽﹐也漸成氣候﹐ 參賽作品水準逐年提 高﹐不讓IFVA 專美。 IFVA 不再如以往一般﹐ 成為本地短片導 演的唯一出路。
從今年的名單可見﹐ 入圍作品如《 出租爸爸》﹑《 快門》﹑《 手 機》等﹐ 都曾在鮮浪朝短片比賽公映及獲獎﹐ 《 鴉食》早在今 年的獨立影展放映﹐ 張經緯的《 墨綠嫣紅》﹐ 更已在百老匯 電影中心上畫。 十個公開組的入圍名單﹐ 逾半已非首輪上 映﹐ 部分更早獲其他比賽的獎項認證﹐IFVA 到明年才為這些 電影二度加冕﹐ 便顯得「 食水尾」﹐ 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也大大 減低。
不少大型國際影展為增加入圍片目的吸引力﹐ 都會規定主 競賽項目的參加電影為世界首映。 畢竟作為富權威性的電影 節﹐ 盡是放舊片的話實在難以吸引觀眾眼球﹐ 也製造不了多 少話題﹐ 所以首映的規定是有其存在意義。 今年的IFVA卻反其 道而行﹐ 大批選入其他影展比賽的得獎作品﹐便很奇怪地予 人「 Showcase」的感覺﹐ 多於一個富權威性的首輪電影比賽。
或許選片的問題不盡在大會之責。 觀乎目前IFVA 的參賽規定﹐ 好像也沒有相關條例﹐ 限制影片必須為首映。 不過若他們希 望繼續保持其本地短片領域的領導地位﹐ 實在應該慎重的考 慮﹐ 應否加入這個資格。 或者世界首映的規定有點苛刻﹐ 而 且IFVA 的威望也未達國際頂級﹐ 但加入「 本地首映」 的資格﹐ 絕對是事在必行。 否則﹐ 當鮮浪朝短片比賽﹑香港國際電影 短片比賽等漸漸站穩陣腳﹐ 影響力愈來愈大之際﹐ IFVA 勢將 被邊緣化﹐ 由以往全港規模最大也最受電影人關注及重視的 短片創作比賽﹐ 變成其中一個只放映鮮浪潮及其他比賽得獎 作品的次輪公映園地。
再者﹐ IFVA 一向自詡其培育新人 的貢獻。 若入圍的名單只有 十個(只計公開組) ﹐ 但當中超過一半已在其他比賽獲得表揚 和提拔﹐ 那除了為這些得獎人錦上添花之外﹐ 還能起到真正 的提拔作用嗎? 這對於其他數百參賽者來說﹐ 看來也有欠公允。
「 針無兩頭利」﹐ 要貪一時之快﹐換來更精彩和富名氣的作品﹐ 還是從長遠發展的目標來看﹐給予機會更多新人上位 ? 這是 IFVA 未來必須切實考慮的實際問題。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