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04 月03 日
《 歲月神偷》的發行藝術 by Kantorates
港產文藝片《 歲月神偷》早前在港公映﹐ 票房成績非常不俗﹐ 截稿前已過一 千五萬元﹐ 口碑也持續強勁﹐ 應是近年最成功的純港產文藝類型電影。
影片的成功﹐ 固然離不開本身的優異質素﹐ 以及拍攝者的誠意和努力﹐ 但近 年同樣拍得出色的佳作﹐ 何止《 歲》 一部? 同在世界大型影展獲獎的﹐ 也非 只有該片。 那為什麼這部曾被不少投資人認為毫無賣點的影片﹐ 能夠超越其 他同行﹐ 在票房和輿論口碑均大獲全勝? 什麼才是所謂的賣點? 尋根究底地去 看 ﹐ 我認為其佳績離不開宣傳﹐ 即發行商的聰明和努力﹐ 以及適當的天時地 利因素。
影片的宣傳可謂鋪天蓋地﹐ 監製張婉婷和編導羅啟銳的足跡遍及全港大部分主 流傳媒。 在過去兩個月﹐ 不論在電視﹑ 雜誌﹑ 報章﹑ 電台﹐ 都能夠看到他們接 受訪問﹐ 或者聽到他們大談拍攝電影的感受。 自柏林影展獲獎後﹐ 更把兩人的 曝光率推至巔峰﹐ 如果進行統計﹐ 相信應只僅次於最近的新聞人物陳志雲和其黨羽。
另外﹐ 此片發行商應該早已和傳媒打好關係﹐ 否則獲得國際影展一個不大不小 的獎項﹐ 不會被傳媒放大如獲奧斯卡最佳電影一樣來得隆重。 以往港片也曾在 國際影展獲獎﹐ 例如數年前的《 伊莎貝拉》﹐ 便同在柏林影展獲最佳配樂獎﹐ 而 且是作為主競賽項目的獎項﹐論分量可能比《 歲》的水晶熊獎更重﹐ 不過該片回 港後﹐ 卻未如《 歲》般受到傳媒的高度重視﹐ 影片也未有因為獲獎而在票房受惠。 從兩片受到的待遇可見﹐ 發行的宣傳及公關策略﹐ 以及傳媒是否賣帳配合支持﹐ 是一部商業片能否成功的關鍵要點之一。
影片另一優勢﹐ 是適逢發生永利街清拆的時事新聞。 由於該片恰巧就在該地區取 景﹐ 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而言﹐ 在情在理都會邀請拍攝者為受訪對象。 影片於是坐 收漁人之利﹐ 大大增加了話題性。 當然﹐ 如果從陰謀論一點的角度去看﹐ 《 歲》包 含港府投資﹐ 而政府偏偏一點敏感意識都沒有﹐ 選擇在電影上映期間﹐ 每個人都對 這些懷舊事物產生正面感情的時候﹐ 去處理此事﹐委實讓人驚訝﹐ 也難免質疑當中的巧合。
《 歲》的成功﹐ 看來也影響了其他電影發行商。 例如本周上映﹑ 同是純本地文藝片格 局的港產片《 月滿軒尼詩》﹐ 便獲發行商的強力催谷。 影片不但借電影節開幕電影的 身分率先建立口碑﹐主創單位頻頻亮相增加話題性﹐ 發行商在過去幾天更幾乎每天都 向傳媒發放該片的最新消息和圖文更新資料﹐ 以密集宣傳的方式﹐ 望能讓影片在報章 雜誌上保持一定的曝光率。
以往很難想象一部近乎是純文藝類型的中型成本製作﹐ 能夠獲得發行商這樣的重視和 優待。《 歲》在票房上的佳績﹐ 看來的確對本地發行同業產生了一定的激勵作用﹐ 也向 投資者提出一個疑問 : 什麼才是賣點? 賣點是否必定等同票房? 畢竟沒有可能每部戲都找 所謂的富賣點紅星如劉德華和梁朝偉主演﹐ 如沒有明確賣點﹐ 是否代表不用再拍戲? 如 真的不能找到賣點﹐ 為什麼不能嘗試自己建立新的賣點?
當愈來愈多的香港電影人紛紛背棄港產片﹐ 並以純港片沒有市場為由﹐ 大言不慚地為自 己北上賺錢尋找藉口之際﹐《 歲月神偷》正好為喜愛真正港產片的人樹立好榜樣﹐ 並讓 我們看到﹐ 以本地市場為主的純文藝劇情片﹐ 不是沒有出路﹐ 關鍵的是如何處理發行(推銷) 而已。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