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9 月15 日
「 垃圾 」﹑ 「 沉悶」 by Kantorates

「 垃圾 」﹑ 「 沉悶」

近日多部上場的港產片﹐ 獲得的評價都差強人意。 我翻看網 絡上一些論壇的評語﹐ 大多數的批評聲音﹐ 都是指這幾部電 影節奏緩慢﹐ 悶場處處。

「 悶 」其實是很主觀的感受﹐ 究竟怎樣才算悶﹐ 每個人的定義 都不同。 好像我喜愛看侯孝賢﹑ 賈樟柯的電影﹐ 從不覺得他們 緩慢的電影節奏沉悶﹐ 相對來說﹐ 有人可能看了他們影片的一 場戲﹐ 已悶至睡著。

不過隨著世界影市被荷李活赤化﹐ 其實主流觀眾的口味﹐ 也大 致有個定位。 普遍來說﹐ 一般觀眾都要求電影簡單易明﹑ 節 奏明快﹑ 劇情可以深入淺出﹐ 能看得很深的人﹐ 可以有所領會﹐ 相對來說﹐ 純粹尋求官能刺激或輕鬆娛樂的人﹐ 也能滿足離 場﹐ 這就是所謂的主流商業電影﹐ 觀眾也往往依據這樣的一把 尺﹐ 去評定電影是否合格。 不符合上述原則的﹐ 就會被稱為垃圾。

這其實是很膚淺的看法。 當然﹐ 商業電影的運作﹐ 有它的規則﹐ 如果一部電影未能滿足要求﹐ 我們可以批評這不是一部成功的 商業片﹐ 但是﹐ 若因此武斷地綜合評價電影為垃圾﹐ 便不免頭腦 簡單。

電影不是只有商業﹐ 同樣地﹐ 商業影市也不一定不能容納其他電 影﹐ 香港便是一例。 環觀現在香港影市﹐ 其實已不存在所謂的純 商業市場﹐影壇不能像八十年代一樣﹐ 依靠一套緊密的商業計算 方式拍戲。 要掙扎求存和復甦影市﹐ 便需要創新﹑ 突破。 從近年 不少風格游移於主流與另類的電影可見﹐ 不少電影人是有這個決 心革新﹐ 即使他們的做法未必成功﹐ 但作為觀眾﹐ 我們是否可以 更富理性地去評價這些電影﹐ 或者以比較言之有物的方式去批評﹐ 而不是單單地拋出 「 垃圾 」﹑ 「 沉悶」等空洞和模糊的指控?

觀與影是一種互動式的配合。 觀眾要求電影人與時並進﹐ 但自己 卻不願溫故自新﹐ 觀影標準停滯不前﹐試問影市如何能夠健康發 展?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