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4 月07 日
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廣電影文化 by Kantorates

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廣電影文化

香港國際電影節給我的感覺﹐ 是一項嘉年華式的活動。 市面的 馬路上旗海處處﹐ 主辦單位也和流行時裝店合作﹐ 製作大量 宣傳商品。 好像這不單是一個為影迷而設的活動﹐ 而是全城 盛事。

主辦單位以這種方式推銷電影節﹐ 方向是正確的。 香港的電 影「 文化 」熱潮一向不強﹐ 大眾對於電影的印像﹐ 是一種娛 樂﹐ 和文化沒有關係。 所以大會銳意把電影節定位為商業味道 頗為濃厚的大型文化活動﹐ 不但和時裝店合作﹐ 也乘時在不少 大小書店宣傳電影文化書籍﹐ 力求把影展變成流行文化的代 表﹐ 的確可以吸納更多不同層面的觀眾。 而且﹐ 這樣做的優 點﹐ 是令到影展更貼近群眾﹐ 增加其通俗感染力﹔ 相對來說﹐ 真正的影迷可能會覺得影展商業味道太濃﹐ 藝術變得庸俗化了。

可是話說回來﹐ 現今世界上有那個大型影展﹐ 不是變得愈來 愈商業化? 人家不是還搞得有聲有色嗎? 所以香港電影節的 推廣手法﹐理論上是沒有走錯路的﹐ 也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大勢 所趨。

剩下真正要探討的問題﹐ 是究竟香港這個地方﹐ 是否已經準備好 接受這種文化?

正如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在其著作中寫過﹐ 「 藝術不應低頭﹐ 要欣賞藝術﹐ 觀眾必須首先學懂什麼是藝術﹐ 而不是要 藝術家自己降低作品的標準﹐ 去遷就觀眾。 」香港面臨的問題﹐ 正是如此。 大眾學懂了藝術是什麼嗎? 即使電影節發力宣傳和 推廣﹐如果群眾本身就不把電影當作是什麼一回事﹐ 或者停 留在電影純粹是消遣﹑ 是娛樂的層面﹐ 其結果自可預料。

事實上﹐ 從我觀賞幾場附設導演答問環節的放映可見﹐ 尤其 是港產片的﹐ 觀眾問題的質素之低﹐ 真的如林海峰的戲謔名 句一樣: 「 超低能﹐ 勁搞笑 」﹐ 讓人搖頭。 香港觀眾真的有 能力和準備好接受這種文化嗎?

歸根究底﹐ 還是回到教育這個根本問題。 要把電影文化化成潮流﹐ 首要條件是要吸收者本身已對電影有基本認識和尊重。 否則的話﹐ 即使真的成為潮流﹐ 那也不過是「 偽文化 」﹐ 而且不會長久。

要改變香港電影文化﹐ 不是單靠每年三﹑ 四月在馬路上掛多幾 面 旗仔﹐ 或者請眾書店搬出塵封多時的電影書籍擺買﹐ 便能成 事 。 一切仍得由根本做起。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