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3 月17 日
政府投資拍片淺見 by Kantorates

政府投資拍片淺見

據知政府 的最新電影資助大計﹐ 是直接投資到港產片。 不少人對此表示擔心﹐ 害怕這些納稅人的金錢會血本 無歸。

其實﹐ 不論是各行各業的投資﹐ 都有一定風險﹐ 與其 杞人憂天﹐ 未行先驚﹐ 還不如從正面的角度去看﹐ 想 想當局應該怎樣好好利用這筆資金。

以資金的數目來看﹐ 投資大製作比較勉強﹐ 投資小的 又怕白幹﹐ 看來受益最大的﹐ 始終會是中型製作﹐ 而 這正好也是近年港片的一個趨勢。

中型電影一個優勢﹐ 是 製作比較富彈性﹐ 不像小本電 影一樣﹐ 一個像樣的一線演員也請不起﹐ 或者像大電 影一樣﹐ 往往害怕蝕錢而傾向保守的處理。

要搞好中型製作﹐ 除了編﹑ 演外﹐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 導演一職。 事實上香港觀眾一般看電影都重視幕前卡士﹐ 除非是享譽盛名﹑ 本身已有一班捧場客的大導如王家衛﹑ 杜琪峰和爾冬陞等﹐ 大家很少留意影片由誰執導。

香港不是沒有導演人才﹐ 而是新人未能出頭。 對比歐美 和亞洲其他地區﹐ 新晉導演可謂人才輩出﹐ 惟香港每 年不過2 至3 名新導演能夠突圍﹐ 取得成功的更是數年 不出一個。

一種常聽到的說法﹐ 就是指新人未夠火喉﹐ 不能擔大旗。 其實藝術本來就很主觀﹐ 拍電影更沒有什麼所謂必然賣 座的法門。 千萬大導也可能會拍出絕世爛片﹐ 同樣地﹐ 新導演也可能會拍出賣座巨作﹐ 好像今年柏林影展的 金熊獎得主王全安﹐ 相比起歐容(Ozon) ﹑ 奇連伊士活﹑ 羅拔迪尼路等競逐對手﹐ 事前又有多少觀眾聽過王的大名﹐ 看過他的舊作?

不竟不是每個人都像奧遜威爾斯﹐ 二十幾歲第一次拍戲﹐ 便能拍出經典。 新導演不能一步登天﹐ 這是大家都明白﹐ 也認同的事實。 但同樣地﹐ 如果不給他們一個機會﹐ 怎 能讓他們發揮和磨煉?

電影不是買菜﹐ 牽涉的投資銀碼不少﹐ 要托負合適人 選不是易事。 不過﹐ 若能找到真正有話要說﹐ 有心去拍 的導演﹐ 即使未能保證電影的成功﹐ 但至少也不會所托非 人吧。

現在的觀眾眼睛特別雪亮﹐ 一部電影是否拍得用心和富誠意﹐ 大家是會感受到的 。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