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2 月24 日
香港電影月2007 by Kantorates
香港電台最近推出了一個名為「 香港電影月2007 」的節目﹐ 分析香港電影發展。 第一集已於日前播映﹐ 錯過的朋友 可在他們的網站 上重溫內容。
第一集的主題是 「 獨立電影之路」﹐ 訪問了賈樟柯﹑ 余力為 和劉德華旗下的新星導計劃導演﹐ 淺談了一些在華語社區創 作電影的經驗。 如果從一個入門角度來看﹐ 節目的內容尚算 豐富﹐ 讓不少對獨立電影認識不深的觀眾﹐ 多多少少了解到 整個圈子的輪廓﹐ 而且中間還穿插了一些電影大師的理論﹐ 例如塔可夫斯基的「 雕刻時光 」論及黑澤明的《 蝦蟆的油 》﹐ 雖然有點亂拋書包之感﹐ 但也不失趣味﹔ 相對來說﹐ 對於我 們這些老手﹐ 便不免覺得節目內容寬而不深﹐尤其當攝製隊遠 赴北京專訪賈樟柯﹐ 只是輕描淡寫數句﹐ 還未到高潮便謝幕﹐ 便 甚為大煞風景。
不過話說回來﹐ 能夠看到這種節目的出現﹐ 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近年探討香港電影發展的電視節目不多﹐ 就算有﹐ 很多都是回 顧過去的光輝歲月﹐ 很少以當代影業為題材﹐ 而且還要像今次 一樣﹐ 一次過開拍十集的節目﹐ 便更見難得。
除了專題節目外﹐ 該電台也搞了一個香港十周年電影選舉﹐ 五 套候選的最佳電影﹐ 分別是《 少林足球》﹑《 花樣年華》﹑ 《 香港 製造》﹑ 《 無間道》和《 鎗火》。 五部都是好戲﹐ 但如果從 代表香港文化的角度來看﹐ 無疑頭三部會比較貼題。 相對來說﹐ 純粹從票房和通俗娛樂性來說﹐ 當然以《 少林足球》和《 無間道》 佔優。 另外﹐ 個人認為沒有入圍的冷門之作《 朱麗葉與梁山伯》﹐ 也是一部很有港產特色的電影﹐ 該片最難得之處﹐ 是透過豐富的 比喻和符號意象﹐ 拍出港人在97 前後的心態及社會轉變﹐ 極具 代表性。
至於選舉中的其他項目﹐ 就留待下周續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