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新加坡年青導演Djinn 獨家專訪(Part II)

電影製作
動映地帶: 在你的電影如《 By the Dawn's Early Rise 》 和《 Return to Pontianak 》 中﹐ 戲中人總是難以和別人溝通的。 或許他們不能算是被遺棄的一群﹐ 但 是卻不能否認他們之間的關係很疏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

Djinn: 這其實和《 羅生門》有點相似。 或許這樣說有點空泛﹐ 我覺得每個人生下來本就是一個人﹐ 死時亦是一個人走的。 我的祖母 曾說﹐ 就算你一生睡在你的伴侶身邊﹐ 你永遠也沒法真的知道對方 在想什麼。 這真是十分正確。
我的電影內的人物性格比較孤僻。 他們有時認為能夠清楚瞭解別人 想什麼﹐ 實際卻剛剛相反。 他們在認同別人的說話的同時﹐ 可能已 經曲解了對方原來的意思了。
再者﹐ 那些電影人物大多性格都比較逞強﹐ 很多時候都因而走到社 會的邊緣。 例如《 By the Dawn's Early Rise 》 的主角Charles Wilson 便 是一例。 《 Return to Pontianak 》 那班探險者更是固執得不想和 別人打交道﹐ 而這亦是該片的主題之一。 同樣地﹐ 新片《 Perth 》 內 的Harry 亦是固執和愛逞強的人﹐ 不要說身邊的事物﹐ 就是自己本 身的問題﹐ 他也不瞭解。
導至疏離/ 分離的原因有很多種﹐ 在我的電影內﹐ 那是始自內在的﹐ 即 是說人物本身根本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 這在現實亦 很普遍。

動映地帶: 承接剛才的問題﹐ 你好像經常採取比較抽離的 觀察式拍攝手法。 即是好像記錄片一樣﹐ 總是從比較遠或者冷峻的 角度去拍攝目標人物。 可否談談這方面的藝術考量?

Djinn: 我很喜歡Cinema Verite (記實形式的電影風格﹐ 多 用於記錄片) 。 我喜歡在沒有解畫的情況下捕捉角色人物的生活﹐ 希望觀眾能夠自己作出思考和感受。 另外﹐ 記錄片式的長鏡頭拍 攝手法正好能夠表達戲中角色那種孤獨的感覺。

動映地帶: 在某程度上來看﹐ 《 By the Dawn's Early Rise 》 和 《 Return to Pontianak 》 都是比較實驗性的作品﹐ 怎樣說都和主 流扯不上邊。 開拍這類電影在尋找資金和發行上會否遇上困難?

Djinn: 不論拍什麼﹐ 尋找資金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 很多人說能 為我找到免費的劇本編審或演員﹐ 但其實我最想就是他們能夠為我找來 一個投資者!
表面來看﹐ 我的電影或者比較另類﹐ 但其實它們都擁有一定的商業潛 質。 就像《 Return to Pontianak 》 ﹐ 在新加坡上映兩星期﹐ 票房成 績很不俗﹐ 時有滿座。 另外我們亦在美國找到發行商Hollywood Videos 發行此片。 至於 《 By the Dawn's Early Rise 》 ﹐ 我也能夠透過賣放 映權給電視台(International Channel) 而回本。 其實那部片不到三十分 鐘﹐ 一般來說都不適合電視廣播﹐ 但碰巧他們正在找約三十分鐘的影 片﹐ 我們便一拍即合。 所以說﹐ 有些事真的很難預測的。

動映地帶: 除了執導外﹐ 你也是一個編劇。 那你怎樣為自己作為 電影人而定位? 最喜歡幹那一個職位?

Djinn: 可能由於我是讀歷史出身吧﹐ 個人來說﹐ 拍攝電影最令我 享受的部份﹐ 其實是能夠把新加坡這地方在歷史課本上 遺漏的人和 事都記錄下來。 始終新加坡是一個轉變很快的地方﹐ 有些人和地方不作 記錄的話﹐ 不久就會煙沒消失了。 某程度來說﹐ 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記錄 工作者。

動映地帶: 可否談談你最喜歡的電影? 或者說那部電影或電影人 對你的影響最深?

Djinn: 我比較喜歡七十年代初期美國的社會現實主義電影。 那些 電影在商業上的計算或許不太精確﹐ 製作也不無粗糙之處﹐ 但是卻充滿 人情味和生命力。 例如《 Dog Day Afternoon 》, 《 The French Connection 》, 《 Taxi-driver 的士司機》 ﹐ 又或比較後期的《 Bad Lieutenant 》 。
喜歡這些電影不單是因為劇情層層漸進﹐ 更重要是因為它們都很寫實﹐我甚 至能嗅到戲內那些香水或廉價皮革的味道。 我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最重要 的原素。
《 Bad Lieutenant 》 裡的最後一個鏡頭﹐ 在火車站前Harvey Kietel 坐在車 子上﹐ 突然被另一輛衝過來的車子的人開槍射擊﹐ 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遠鏡之內﹐ 只 見街上有些行人在看﹐ 有些則若無其事。 那種氣氛和「 氣味」 實在棒極了。

動映地帶: 請介紹一下新加坡的電影工業?

Djinn: 新加坡沒有什麼影壇的。 當地市場本身很小。 電影上映後﹐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翻版自己電影的影碟了。 (笑!)
說笑的﹐ 其實這只是簡單的供與求問題。 新加坡本地製作一向也不能在 票房上取得很好的成績(當然也有例外) ﹐ 所以發行商亦多不敢作更多院線的 大型公映。 不過你也不能怪他們﹐ 始終這是一盤生意。 從電影人的角度看﹐ 如你的電影只能掙到8 至10 間戲院上映的話﹐ 頂多放兩星期﹐ 那包保不能 回本了。
從樂觀一面看﹐ 在這麼小的電影圈內工作就如在家一樣﹐ 每個人都很熟絡親切。

Return to Pontianak

未來指望
動映地帶: 請告訴我們你的近況。 有沒有進行一些新片的籌備?

Djinn: 我現正在編寫一個戰爭片的劇本﹐ 內容是關於美國 442 Combat Regiment 部隊的。 那是二戰時期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 軍隊﹐ 他們的故事從未被人認真討論過﹐ 真是非常的可惜。
另外我也有幾個計劃在構思中﹐ 都是在美國這邊的工作﹐ 其中一 個會和我的妻子Hiep Thi Le (曾參演Oliver Stone 的《 Heaven and Earth 》)合作。
最後﹐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貼身的﹐ 關於新加坡的故事吧。

動映地帶: 你雖是新加坡人﹐ 但現居美國﹐ 又曾參與香港導演的 電影, 接觸的不同地區電影人也不少。 那有沒有想過和其他地區的電影 人合作?

Djinn: 我雖然住在美國洛杉機(家人都在這裡) ﹐ 但無時無刻都在 找尋好的伙伴合作﹐ 那怕是在世界任何角落。 例如早前我便和在澳洲悉 尼的剪接師Bin Li 合作。 他曾在西片《 Moulin Rouge 情陷紅磨坊》擔當 助理剪接。 我曾告訴我的監製﹐ 儘管我怕搭飛機﹐ 但我不介意飛到世 界各地和其他電影人合作。 另外﹐ 當我在新加坡時﹐ 亦找到在美國的 作曲家Marcello De Francisci (曾替Hans Zimmer 工作) 幫忙。
我的下一步相信會是在美國這邊拍攝一部以當地市場為主的電影。 由於 我的首部得獎作品《 By the Dawn's Early Rise 》 已曾觸及非新加坡(實情 是非常美國本土文化) 的題材﹐ 所以我很有信心能夠再下一城﹐ 拍出一 部切合市場需要的電影。

動映地帶: 謝謝你接受我們的訪問。

Djinn: 謝謝。 我現在覺得對於自己的認識更深了!

總括來說, 是次訪問的進行非常成功。 十分感激Djinn 導演在展示出他 獨度的幽默感的同時﹐ 詳盡認真地解答了我們的所有問題 。 筆者想再 次多謝Djinn 導演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獨家專訪, 也分享了很多 心得和感想。

特別鳴謝David Ng 和Karen Yeo (Kazworks!) 作聯絡安排!

謝謝!
採訪/ 文 ﹕ K. Lui
協力﹕ B. Lui

請按這里 回Par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