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深導演蔡繼光獨家專訪(Part I)
前言
2003 年剛開始, 我們找來香港資深電影人蔡繼光導演進行了一次獨家
專訪, 話題以蔡導演的最新作品《 香港電影之父- 黎民偉》 為主, 另
外亦包括蔡導演其他作品的一些回顧, 以及他對香港/ 中國電影事業
的未來展望, 內容非常豐富, 不僅讓我們獲益良多, 而且對有志於加
入電影圈的朋友亦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意見, 十分值得一讀。 本站實在
非常感激蔡導演在百忙中抽閑接受我們的專訪。
希望大家喜歡以下的專訪吧!
誰是蔡繼光?
蔡繼光是香港資深導演, 七十年代在美國學成回港後曾先後於無線
電視和香港電台出任編導, 制作了不少受歡迎的節目和劇集。 後來
他加入電影圈, 執導電影多部, 包括1980 年首部作品《 喝采》 (
陳百強、 張國榮、 翁靜晶主演)、 《 檸檬可樂》 、 《 男與女》 、 《 魔
鬼天使》 、 《 青春怒潮》 、 《 撞板風流》 及《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等, 不能盡錄。 他亦是著名編劇, 作品包括成龍的成名作《 蛇形刁
手》 及譚家明的《 名劍》 等。
和同期的許鞍華及徐克等一樣, 從電視台轉戰影圈的蔡導演是八十年 代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中流砥柱, 對香港影壇貢獻良多。 他目前正在籌 備拍攝一齣劇情片, 主題是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注﹕ 如欲知道更多關於我們今次的主題 《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 可以到這里 參考相關 文章。
《 香港電影之父- 黎民偉》
動映地帶: 除了DVD 小冊子提及的原因外, 當初為什麼會突然決定
開拍這部記錄片? 靈感來自那里? 和羅卡的合作是怎樣促成?
蔡: 當時我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書, 適逢藝術發展局成立不久, 聽聞
可以申請資金拍攝電影, 我便興起拍攝一部關於香港電影人的記錄
片的念頭。 香港電影文化貢獻很大, 但關於香港電影人的記錄片卻
很少,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做這個工作。 說到羅卡先生, 我們其實早於
1977 年已經合作創辦香港電影文化中心, 經過這麼多年漸建立起默
契, 今次自然找他合作。
當時我們正在研究應以何人為題材, 曾考慮以一個在生的電影人為
主題, 改改中國人傳統多以過身的人物為研究對像, 「 蓋官定論」
的說法。 想了很久, 對像有胡金銓和李翰祥等, 但不幸地他們都在
我們開始拍攝前相繼逝世。 最後我們決定不如從頭開始說起, 鎖定
目標為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羅卡先生本身對黎民偉作過不少研究,
寫過不少相關文章, 加上和黎氏子女商談下, 猶其黎鍚先生,認為在
搜集資料和找尋相關受訪嘉賓方面不會太困難, 所以我們最後決定開
拍這部記錄片, 並向藝術發展局申請資金。
動映地帶: 你以往多數拍攝劇情片, 今次執導這部記錄片, 和以 往有什麼分別? 拍攝過程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如何解決? 有什麼 難忘事情?
蔡: 雖然我拍劇情片比記錄片多, 但其實我早在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
修讀電影時, 便曾接觸記錄片。 事實上, 該校的記錄片傳統很優良,
在美國也很有名。 我畢業後第一份工是在三藩市電視台第五台做攝影
記者, 主要拍新聞和記錄片, 後來回港後進入無線第一個工作也是拍
記錄片《 奇趣錄》 , 關於香港奇趣的事物, 著眼點都是娛樂性和商業
價值, 之後拍了兩個劇集, 後到香港電台拍《 鏗鏘集》 , 所以說我拍
記錄片的經驗也不少。
說到我拍劇情片比記錄片多, 不是因為記錄片
不重要, 也不是因為我對記錄片無興趣, 而是因為香港缺乏記錄片的
市場, 這是華語電影的一個缺撼。 我們對記錄片的印像, 多是《 鏗鏘
集》 式, 或是野生動物的記錄片, 或是像大陸那一些政府宣傳片等,
實在可惜。 其實記錄片種類也很繁多, 只是我們香港、 大陸和台灣都
沒有在這方面發展, 例如九十分鐘搜查式的, 深入發掘題材那種, 或
是傳記式的, 抒發情懷的, 又或是Docu-drama , 即是找演員扮演一些歷
史人物之類, 其實現在在外地也很流行。 所以我覺得不如拍一齣傳記
式的記錄片, 可能會對記錄片的推動有一些幫助。
至於困難方面, 當初我不知道原來關於黎民偉的素材會這麼豐富,
偏偏我們申請的錢只夠一年和片長約一小時的拍攝。 其實要根據原
本計劃拍攝不難, 但會浪費了這個好題材, 也對不起黎民偉這個人,
也對香港電影歷史、 或中國電影歷史有缺失和遺憾, 所以後來我們
不顧有多少錢和時間, 盡量做到最好, 可以做到的都盡量去做, 制
作時間相應變長, 資金亦不足夠, 只好找尋新的贊助, 例如告訴別
人我們正在拍攝一齣很有意義的電影, 希望對方能義助, 猶其是後
期制作方面。 另外, 我們亦很感謝黎鍚當我們的義務攝影師, 並提
供攝影器材, 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動映地帶: 可否透露一下其實你們拍攝了多少片段? 當中有沒有 一些忍痛刪掉的部分?
蔡: 其實我們總計拍攝收集了差不多四十小時的內容。 根據原本的 劇本, 已經發覺太長, 所以我們立即修改劇本, 修改後剪片發覺仍 然太長, 於是再修改一次, 才成為現在的版本。 說到忍痛刪剪的鏡 頭真的很多, 不少我們覺得很有意義或珍貴的鏡頭也沒有用上。
動映地帶: 會不會推出一個特長版本?
蔡: 應該不會, 因為沒有這麼多人力物力。 再者, 我們覺得太長也 未必是好事, 所以我們最後決定把電影分為五章節, 每段二十多分 鐘, 希望能遷就電視台分段播放, 每次二十多分鐘, 或者讓學校 每次播放一章, 然後進行討論。
動映地帶: 看過一些報導說對此片有興趣的多是外國人或學者, 本地觀眾反而不多, 會不會覺得有點失望? 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有 意義, 十分值得本地觀眾一看。 那其實你們在制作此片時有沒有作一 些定位, 例如在目標觀眾方面?
蔡: 對於觀眾的興趣, 其實我們早有預料, 所以也沒有所謂失望或
不失望。 剛才我也提過, 其實我們的電影文化不太全面, 以劇情片
為主, 其他方面比較缺乏關注。 所以我們希望這部電影能作為起步,
引起觀眾對記錄片的興趣。 另外我們制作DVD 時亦有考慮這個問題,
我們希望能將這些歷史和黎民偉這個人向國外推廣, 所以在DVD 上加
上英語、 日語、 德語和法語等四國語言的字幕, 方便外國的學者欣賞
購買。
關於觀眾定位方面, 我們早已預算觀眾會是以喜歡到電影節的
一群為主, 另外我們制作DVD 時亦放了很多材料和時間在歷史的資料
和珍貴鏡頭方面, 從黎民偉這個人的一生反映到中國由1900-1953 的時
代變遷, 歷史因素對以黎民偉為代表的中國人的影響。 希望喜歡電影
和中國近代史的朋友都會看。
動映地帶: 其實以黎民偉對中國電影之貢獻, 絕對有資格被稱為 中國電影之父, 為什麼片名決定以《 香港電影之父》 為名?
蔡: 我們拍攝這部戲時, 很想表達「 影如其人」 的看法, 將黎民偉
的精神體現出來。 他本身不是一個 嘩眾取寵、 爭出風頭或為名為利
的人, 所以如果你問他本人是不是中國電影之父, 他一定會說不是。
( 眾笑) 所以我們決定不以此為名。 另外一個原因不以「 中國電影
之父」 為名, 是因為國內一些人因為他是國民黨人而忽略他, 當中
可能包括一些政治原因, 而且他們的資料亦很少, 又或埋沒了, 看
不到, 或者不知道黎民偉的貢獻之大, 所以如果我們突然說黎民偉
是中國電影之父, 可能會引起這些人的反感, 這種情況我們不太希
望預見。
但對我個人來說, 覺得他值得被尊為中國電影之父之一, 因
為他不但影響到香港電影, 也影響了中國大陸的電影( 黎民偉曾在
上海創辦民新聯華時期拍下不少經典作品)。 國內評論學者和歷史學
家亦開始了解到, 在他們左派的革命文藝電影的崛起, 有很多都是從民新
和聯華的電影開始, 所以當時無論是左中右電影、 或電影觀眾、 電
影工作者, 都覺得聯華或黎民偉推動的電影是進步和有意義的, 影
響到不只觀眾, 在文藝上亦有其價值。 其實他是什麼地方的電影之
父不太重要, 這只不過是一個名稱, 最重要是他做了什麼, 有什麼
貢獻, 這才是重點。 所以我們不會執著於這個名號。
動映地帶: 片中第二部分曾提及《 木蘭從軍》 一片, 是當年制作 規模最龐大的電影, 場面十分浩大, 可惜電影只提供了該片的一些硬 照, 想問該片是否已經失傳?
蔡: 是的, 沒有辦法尋回。 這可能和中國的戰亂有關, 經歷過抗戰 和內戰, 很多文物都散失了。 就算是我們現在找到的一些片段, 部分 也不是在中國大陸尋回。 有一些是在南美洲或美國的一些華人電影 院的地牢尋得, 可能他們當年從中國大陸購買了一些拷貝, 放映後 便藏在地牢吧。 到目前為止, 我們仍未能找到《 木蘭從軍》 的片段。
訪問的Part II 內容包括蔡繼光導演以往作品的回顧和 未來電影的展望, 請按這里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