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12 月14 日
港片再起飛與新導演崛起 by Kantorates
寒半夜, 獨坐堂中望 by 火神紀

港片再起飛與新導演崛起

《 低俗喜劇》 、 《 寒戰》 、 《 殭屍》 等片的成功, 一方面讓業界掀起一股地道港產片中興旋風, 另一方 面, 最讓人欣慰的, 其實是看到新一輩年青編導的抬頭 。

過去十年香港影視界青黃不接的 問題嚴重, 具叫座力的男主角大多年過半百; 幕後的情況 也不遑 多讓, 幾乎所有成本較高的電影, 或者是合拍大片, 都只能由年資極深的編導掌舵。 演藝圈常說 培養新人, 渴求薪火相傳, 但不論台前幕後, 新人被委重任大顯新手的機會寥寥可數, 影圈前途 教人擔心。 然而正如上述, 最近幾年這種情況似漸漸改變…

如果細心留意近幾年的港產片片目, 會發現新晉導演的地位提升不少。 香港電影界一直都有新血 加盟, 但以往這些新人多半只能執導一些低成本小製作, 拍的電影往往無法進入大眾目光, 除非 有特別際遇, 很多人都很難維持下去。 可是最近這種對新人的 提拔方針似有改變, 舉例來說, 《 寒戰》 的雙導演陸劍青和梁樂民處女起航, 就獲得電影公司充分的信任 及無限量的支持, 邀得 影帝級的一線紅星主演, 製作不惜工本。 同樣地, 新近上映的大型動作警匪片《 風暴》 , 新晉導 演袁錦麟首次執導, 便獲天王劉德華全力支持。 這種由新人擔大旗拍大片的情況一再出現, 顯示 出港片銳意求新的決心, 無論得出的結果如何, 是必須予以肯定和鼓勵的。

然而如此, 作為多年港片影迷 , 我們的要求豈甘於此。 雖然本地電影公司開始懂得放手任用新導 演是好事, 對於影圈未來發展也是一個好開始, 不過值得留意, 即使是上述的新導演, 大多其實已 在影圈打滾多年, 並非完全是行內新鮮人,所謂的銳意求新, 並不徹底。

港產片要真正革新, 應考慮更全面和大膽的提拔新人手段。正如我以往在這個欄目曾說過, 導演是 一個特殊的專業, 相比起實際工作經驗, 更需要的應是豐沛的人生體驗和細 密思 維。 工作經驗 或許 需要年月累積, 思想 成熟程度卻不一定和年齡掛勾, 年輕人一樣可以有深刻的人生遭遇, 一樣可以 是思慮周密的哲學家, 例 如愛因 斯坦發表舉世震驚的狹義相對論論文, 還不過三十歲、 奧 遜威爾斯 二十六歲就拍 出影史經典《 大國民 》 。 正 因 如此, 年青導演如能獲得適當機會,一拍成名拍出曠 世 鉅作的情況並不罕見。

在歐美荷 李活或日韓影壇, 年青導演甫入行便投 身編導崗位的例子不 少, 好像近年大紅的一線名 導Christopher Nolan 、 Bryan Singer 等, 當年 入行後也是很快 獲得執導機會, 不會 像港產導演一樣, 往 往要當十幾年編劇或場務, 才會獲得提升。 正因為這些新人沒有太多 行內經驗, 他 們 沒有職業包 袱, 不會被傳統局限, 那怕很多想法可能會太過天馬行空, 未 必可行, 但卻能為影圈注入前人沒曾 想象的嶄新思維。 日本名導小津安二郎在著作中也曾表明對提拔新人的開明態度, 坦言有創意的新 人進入體制太久, 在前人引導 下只能恭敬地按照既定模式工作, 因 循苟且只會消耗他們的創作力。 所以一旦發現有潛質的人才, 其實應該不要計較階級長幼觀念, 盡快提供機會讓他們盡展所長。

香港影視界要真正改革, 應採取更大膽的手段,電影公司對新人的起用, 也應具有更前瞻性的思維。 若怕新導演難控制局面,可派資深監製扶持(世界主流電影運作本應如此, 只是港片傳統導演權力過 大,才讓電影公司害怕對新導演委重任), 而不是再拘泥於紅褲子式師徒制升遷方法。 回顧以往影視 圈對新人的 態度, 其實比 現在 更前 衛。 例如新浪潮時期的名導徐克, 許鞍華等, 當初進入電視台 時就是一張白紙, 但入行不久已機會連連, 其後進入影圈也是迅即執起導演筒。 同樣地, 當年電視 台新 人梁 朝偉, 劉德華等也是短時間內被提拔。 正因為他們的伯樂敢於創新,對新人投以信任一票, 才促成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港產片要再次起飛, 和業界對新人的信任和 態度密不 可分。

Kantorates

寒半夜,獨坐堂中望

寒夜。圍爐。烹三杯清茶。半盞下嚥。
殘風。牙月。樹影婆娑剪思愁。

問知音。何處有琴撫。

獨坐堂中央。
望斷天井外。不見良人來。

黯暗暗黯夜。
寒而又有風吹。吹不醒春夢一場。

寒半夜。烹三杯清茶。
圍火爐。無半盞下嚥。
聽窗外有聲低泣。哭盡哀腸斷。
問何處。清瑟高揚。誰人撫琴和。

獨坐堂中。
望不斷天涯路遙遙。苦候。
良人不來。

君笑癡狂。春夢纏綿。
笑君。非知癡狂,怎懂纏綿。

慕君自有淩雲志。慕君自有劍屐蓑。
獨走天涯路。

風殘了月牙。
樹影婆娑。剪不斷怨怨情思。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