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08 月03 日
中國的少壯派電影導演 by Kantorates
礙於國情關係﹐ 中國的商業電影發展自四十年代後完全停頓﹐ 一直到最近十年﹐ 市場才漸漸 重新開啟。 老一輩的導演﹐ 例如以藝術片揚名國際的張藝謀和陳凱歌等﹐ 均紛紛步入繁花似 錦 的商業影市﹐ 新一代的年青人也前赴後繼的入行﹐ 造就一個接一個的億元票房奇績。
著名大導演的故事﹐ 我們早已讀過不少﹐ 好像張藝謀和陳凱歌當初如何在黃土地中打滾﹐ 不 惜工本和心血去完成他們的夢想﹐ 在影迷眼中早成街知巷聞的傳奇﹔ 可是對於年青一輩的導演群﹐ 他們的成長經歷﹑ 奮鬥過程﹐ 總不免教人產生好奇。 尤其在中國比較獨特的商業影市發展之下﹐ 這些人如何從無到有﹐ 如何摸著石頭過河﹐ 連連征服連荷李活電影人也垂涎不已的十多億潛在觀眾﹐ 都是電影迷和學者特別感興趣的題目。 最近出版的一本書﹐ 由中國電影評論家魏君子策動﹑ 內地記者 宇文翮編著的《 少壯派導演報告》 ﹐或許正好就這個課題提供了一鱗半爪的見識。
全書由十二位導演的訪問組成﹐ 他們最大的共通點﹐ 就是都能在當下的中國影市獲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而且都被歸類為所謂的少壯派。 根據編者解釋﹐ 少壯派就是指在千禧年後崛起﹐ 專門針對商業電 影市場拍片的新晉導演﹐ 在書中受訪的包括寧浩﹑ 陸川﹑徐靜蕾等十二人。 中國導演以往向來以世代 劃分﹐ 例如張藝謀﹑ 陳凱歌便屬於舉世聞名的第五代﹑ 賈樟柯﹑ 王少帥等獨立導演為第六代。 可是 作者認為自從中國商業影市重啟﹐ 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之後﹐ 已很難再以世代劃分後起一輩的導演﹐ 所以便想到「 少壯派」 這個稱號。
對於想多了解近年中國電影發展歷程 的讀者﹐ 這是一部不錯的紀錄。 全書雖以導演為單位區分﹐ 把 每一名導演的發跡經過娓娓道來﹐ 各章節獨立成章﹐ 表面看沒有特別的聯繫﹐ 但綜合讀起來﹐ 卻更 像是一個大時代的紀實﹐ 藉著這些導演的個人經歷﹐ 側寫中國電影界在過去十多二十年的發展變化﹐ 旁觀年青人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更替中安身立命﹐ 或者是尋找突破。
書中每一位導演的出身大異其趣﹐ 有人自電影學院畢業後扶搖直上﹐ 有人在社會上掙扎多年才一舉 成名﹑ 也有人從廣告﹑ 音樂錄像或幕前演出的崗位中途過度﹐ 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這些故事不但 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有些甚至可拍成電視劇集或電影﹐ 而且對有志入行的年青電影人﹐ 也提供了 非常富有價值的參考。
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 必須能夠做到雅俗共賞﹐ 求同存異﹐ 不同類型的電影都應該被重視。 正如上 述﹐ 礙於國情﹐ 以往中國商業片一環特別欠缺﹐ 商業片和藝術片壁野分明的電影鑑別方式﹐ 大大降低了 商業片的地位﹐ 例如張藝謀和陳凱歌等人當年針對商業市場拍片便被痛批為文化叛徒。 然而面對 商業影壇的崛起﹐ 以至整個影界的未來發展﹐ 我們實在不能也不應再只滿足於這類過分二元化的 高低檔電影藝術評鑑方式﹐ 也委實有必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商業電影的社會和文化地位。 多 了解參與 其中的商業片導演的想法和理念﹐ 看來正好是一個恰當的起步點。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