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12 月03 日
讓香港電影人汗顏的兩部好片 by Kantorates

讓香港電影人汗顏的兩部好片

兩部沒有香港人熟悉的大明星主演﹑ 沒有炫目3D 電腦特效﹑ 沒有鑽石級幕後陣容﹑ 沒有名山 大川的豪華美景﹑ 更沒有肉香四射場面的平實劇情片《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和《 作死 不離三兄弟 》﹐ 在本地票房大收數千萬元﹐ 創造奇蹟。 這兩部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 特別教向 來追求所謂商業賣點的香港電影人汗顏﹐ 因為:

第一﹐ 兩部片都沒有任何具票房保證的明星主演﹐ 但卻憑著富魅力的演繹帶來非一般的票房收 益。《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的男主角柯鎮東是活脫脫的素人﹐女主角陳妍希也是浮沉影視 圈多年﹐ 一直半紅不黑﹔ 同樣地﹐ 《 作死不離三兄弟 》的三位主角或許在印度非常著名﹐ 但是對 於本地普遍觀眾來說﹐ 畢竟非常陌生。可就是這些陌生的面孔和半紅不黑的演員﹐讓無數觀眾著 迷和追捧。 相對來說﹐ 華人影圈的明星片酬愈來愈高﹐ 能夠真正帶來對等票房收益的例子卻屈指 可數﹐ 曾經的票房保證﹑ 現在片酬數以千萬計的成龍﹑ 劉德華等華語片一級巨星﹐ 近來作品如《 辛 亥革命 》﹑《 大兵小將》﹑ 《 未來警察 》等票房之慘烈﹐ 讓人懷疑身價是否與賺錢能力看齊?

第二﹐ 兩部片均沒有企圖趕潮流以3D 電腦特效吸引觀眾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就是地道 的台灣學生往事﹑ 《 作死不離三兄弟 》講述的則是平凡的印度大學生生活。 正當華語片影壇對3D 電腦特效趨之若騖﹐ 甚至有電影公司曾揚言以後非3D 電影不拍的豪言﹐ 這兩部電影告訴我們﹐ 觀 眾追求的不一定是大堆頭大製作的華麗視覺享受﹐ 最重要﹑ 也最打動人心的﹐ 始終是人情。 尤其 是懂得從生活中抽取靈感的故事﹐ 最能引發大眾共鳴。 可惜即使3D 熱潮已漸漸減退﹐ 3D 電影的票 房收益和口碑大不如前之際﹐ 本地的電影公司看來還未能看清這個事實﹐ 還是一窩風地投注於無 止境的技術開發領域之中﹐還是閉門埋首於一些脫離現實﹑ 無法讓觀眾認同的奇怪故事之中﹐ 忘 記了劇情片以劇情﹑ 人情﹑ 生活為中心的大前提。

第三﹐ 片長未必限制票房收益。 華語片商向來有一種觀點﹐ 就是電影不能超過兩個小時的長度。 或許這是仿傚荷李活的國際標準﹐ 畢竟現在荷李活的商業電影﹐ 大概也是跟隨這個不成文的片長規 定﹐ 除非是特大規模的史詩大製作﹐ 例如像《 魔戒 》﹑ 《 星球大戰 》三部曲等﹐ 否則一般都是鎖定 在兩個小時之內。 但片長近三個小時的《 作死不離三兄弟 》﹐ 卻告訴大家﹐ 長度不一定影響觀眾入 場意欲。 不過即使電影公司不介意把電影剪長﹐ 看來戲院未必願意就範。 始終一家電影院不是只放 一部電影﹐ 不可能為了造就一部片的好票房而犧牲放映更多場數帶來的利益。 但無論如何﹐《 作死 不離三兄弟 》的成功﹐ 或許能夠為電影人帶來一些啟示吧。

看到這些電影的成功﹐ 不禁讓人疑惑﹐ 香港電影人對商業賣點和元素的認知和定義 ﹐和實際上觀眾 追求的賣點和入場元素﹐ 是否有一道距離? 香港人向來轉數快﹐ 看來應當可以從這兩部電影取得一 些靈感吧。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