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09 月03 日
這些天喝過的那些茶 by 火神紀
淺談數碼攝錄機科技 by Kantorates

這些天喝過的那些茶

【福海茶廠】05之布朗山野生大樹茶特級品(一棵樹)           本茶茶湯濃稠,茶氣低蘊濃郁,茶韻悠長延綿。經過六年時間的陳化已經相當適口了。因為本人相對而言品味較重,所以投 茶量精准為十克,然而十克大泡的生普洱,沖泡出來的茶湯卻不帶太多苦澀,茶湯十分圓潤順滑,入嘴後唇齒含香,喉底生津。 歷經六年時間的自然幹倉陳化,作為生普洱而言,此茶已經頗具陳年普洱的風韻,作為日常品飲,此茶可算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之一。

另外,此茶的繼茶力很強,投茶量十克的小蓋碗,足足泡了十五泡還依舊茶香四溢,當然,越往後泡,沖水後浸泡的時間應該相 對延長,依個人口味不同掌握相應的置茶量與浸泡時間顯得相當重要。第一沖茶因為茶葉未散,所以味道稍有些淡薄,而隨著茶 葉漸漸散開,在第二沖茶至第七八沖茶時達到其茶品的最佳風味,其後茶氣漸散茶香漸淡,應注意保持蓋碗溫度、浸泡時間以及 每沖茶的間隔時間,儘量延續此茶品的最佳狀態,當方方面面都拿捏得當,此茶泡足十五六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此為本人一家妄言,歡迎收藏或品飲過此茶的茶友共同交流。
2011-08-03,辛卯兔年乙未七月庚寅初四夜。

【龍生•蘭茶坊】2006敬佛青餅
第一次泡這道茶,投茶量約為十六至十七克,甚至可能是更多;問題是,可能太多了。所以這道茶喝起來頗有些苦澀,茶韻霸氣十 足,略帶有龍生茶所特有的那股酸味,回甘力很強。

第一次泡這道茶品,雖說小有失誤,但也可作初步判斷——茶氣十分霸道強勁,還需有一定的時間來繼續陳貨以達到其最佳品飲狀 態。如果我來推薦這道茶,可能會推薦給那些想要收藏並且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守候它的茶友:它無與倫比的霸氣、強有力的勁、 以及略有的苦澀,幾乎讓它與新出的茶品有得一拼;而莫可忘卻,它畢竟是已經陳化了五六年的中青茶品而非新茶品了,所以可想的 是它將有的變化將是非常大的。經過時光的滌蕩之後,它的苦澀之味將漸褪,取而代之的將是濕潤馴滑的口感與強大的回甘。也就是 說,它有很好的潛力以供我們賞玩;收藏普洱以及品飲普洱一個最吸引我們的樂趣不就在於——找到一道可能會有大變化並且有收藏 潛力的茶品,每年或者幾年喝上一泡,然後感受那種光陰歲月在普洱茶品上流逝去時那種淡漠的優雅,以及時間流年在普洱茶品上所 漸漸催生出來的種種精妙的莫測變化,還有回味往年裏它曾已經帶給過我們的種種感動與快樂。

現在來泡這道茶,可能會有些浪費並且更辜負了它與生俱來的天賦魅力;收藏它以及品賞它,才能將這道茶的真正潛力發揮到極限。這 道茶品入手先喝上一泡,記住它所特有的風味;然後將它置之一旁,忘記它的存在。幾年後的某天你會收拾你的茶葉罐的時候突然又 發現它的存在,於是你會掃塌烹水,那時候你也許會有很大的驚喜,然後你會明白我此刻竟然真的所言不虛。呵呵,這也許才是這道茶 真正的意義所在——敬佛,不在於形式與儀軌——而在於萬千法門中終有一個法門是適於我們自己本身並且最終可能引渡我們前往彼岸, 只是在於我們那心裏最殊妙的一念之間——究竟,我們是否願意去相信它並且持之以恆地修持它。

我期待再泡一泡這一道茶,以另一種更適合它也更優雅的方式去浸泡它——烹一壺微甜的清泉,加半縷敬佛的追思,再以敬佛所應持有的 虔誠為引,再次來感知它所蘊含的種種妙境。
2011-08-05;辛卯兔年乙未七月壬辰初六;淩晨4:03。

今天找時間又喝了這道茶,精准投茶量為10克,為排除技術因素可能產生的口感誤差還特地找來了職稱為高級評茶員的蔡生來為我沖泡。

結果顯示,從投茶量、水溫控制、每沖茶中的間隔時間長短以及浸泡茶葉的時間長短,可將其原來的苦澀味降低,茶湯溫馴柔滑中略帶酸 味口感,由此而知其茶葉的活性相當高,作為收藏的價值要比直接品飲的價值更高。我收回我之前說的關於直接品飲的臆斷,這道茶當然 收藏更好,但亦非不可直接品飲——但就我個人感覺,若直接品飲非得有在茶道方面有相當的造詣不可;也就是說,比我更專業的真正的 術業有專攻的茶友可以把這道茶的優勢發揮得更好,適口性也佳。

相比前幾天喝的那道福海茶廠出口的05年布朗山野生大樹茶特級品(下簡稱05福海青餅),就目前而言這道茶更有勁道,霸氣更足,05年與06 年雖有一年之隔,然而經歷了一個相對較為相等的光陰催化之後,它顯得更為生澀,由引而知它所具備的陳化變化的潛力可能更大。作為收 藏而言,它比05福海青餅更好一些;作為直接品飲而言,目前它的適口性也許反而不如後者。

若現飲,05福海青餅略勝一籌;如收藏,則可能06龍生敬佛青餅寸步勢所必然。口感略有苦澀,續茶力強,茶氣霸道,茶韻不蘊外露,所 有的這一切都表明,它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陳化才能達到其最佳的品飲狀態;所以,目前而言,它是一道更適於收藏而非直接品飲的茶品; 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來為它守望,也許你並不適合這道茶,甚至不適合於普洱茶。真正的普洱茶友都是一些有十足耐心並且願意為自己所選 擇的茶品守望人,真正的普洱茶友都是一些有足夠細心並且會有歲月流逝裏仔細品評自己所選擇的茶品被光陰催化出來的種種細緻精妙的變化。

如白駒過隙的生命匆匆流逝,十年、二十年其實也不過轉瞬而過。品茶,品人生,悟佛理;如逝者而去不可追的匆匆時光裏,偶有閒暇,坐 下來泡一泡陳了許多年的普洱,那是一生裏最美好的幾個應該被定格的幸福時光。所以我會說,這是一道非常不錯的茶。
2011-08-07;辛卯兔年乙未七月甲午初八。午11:51。

【龍生】2006年3G金毫小沱茶
揭開儲放這顆小沱的紫砂罐,站著很遠就能聞到一股味道;如果你喝過龍生的普洱茶,你一定會記得這個味道——陳了幾年的淡淡普洱香,夾 含著一股龍生普洱所特有的一股濃烈的酸味。這酸味,自是龍生普洱與其他普洱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龍生普洱自有的最鮮明特點,至少在06 年的龍生普洱裏,尤其是熟普洱裏,這個特點幾乎是普遍存在的。

我一直在想,龍生普洱茶為何跟其他普洱相比會多了一股子與眾不同的酸味呢。雖說個性鮮明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你卻必須讓人從不習慣到習 慣,需要一個過程來接受你的鮮明特點,然後才可能會在這些人群中發現一部分喜歡這個特點的更小一部分受眾。太鮮明的特點會流失大部分 普遍的受眾,讓許多懶於去挖掘自己本身不那麼習慣的特點的茶友對其望而卻步——從不習慣到漸漸無所謂,從無所謂到漸漸能夠接受,從接受 到喜歡,從那些鮮明的特點裏找到些許能與之產生共鳴的地方;假如這個過程不是自己本身自發而行的,其實這個過程相當的痛苦。

如果只是喝龍生的熟普洱,也許將一直如我這般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喝了龍生的生普洱之後才突然悄然大悟了,尤其是06年的大雪山紅蓮瓣和 白蓮瓣,我突然在它的生普洱裏發現了同樣的酸氣,尤其是紅白蓮這兩種酸氣特別足的茶品,一喝之後就明瞭了。再深入一點地說,龍生的熟普 洱放棄了大眾市場裏普遍存在的徹底的深度發酵而僅僅只是中深度的發醇,這讓普洱茶葉的酸味得到了較好的保存,所以就算是以一種熟發酵的 製作工藝處理過了之後,龍生的熟普洱還保留了一定的活性,在生產出來之後,它的適口性相對不如完全深度發酵的其他大眾普洱,可是在之後 的陳化過程中,它將顯出更多的變化以及更豐富的口感。像一些小品牌的普洱熟茶,剛出廠的時候喝起來口感雖略有些澀口,但口感和氣味都相 當不錯;可是陳化了幾年之後,它的口感變得更加馴滑溫潤,可是原有印象裏飽滿的茶氣和出廠時那種芳香的氣味都漸漸隨著時光流逝而消逝殆 盡——這時候我明白了龍生熟普的特點其實是為了在以後的陳化過程裏保留其茶葉的活性而作出了陳化前大眾市場的分割。當然,這樣的選擇意味 著它在佔領多年之後的熟普洱市場而放棄了當前的部分市場份額,這在浮躁的普洱市場裏其實並不多見;甚至反觀2011年出品的蘭茶坊熟普洱,它 似乎也做出了一定的市場調整,原有的酸氣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跟其他廠家同樣已經徹底深度發酵的茶品。呵呵,要想耐得住幾年的寂 寞其實並不容易。

掰開裹著小茶沱的宣紙,經過幾年時間的陳化,茶沱上七八成的茶芽已經略帶著淡雅的黃色;所謂金毫,指的也許就是已經被陳化成金黃色的茶 芽吧。第一次喝這道茶,置茶量我放了三顆,共計九克。可以說,這道茶的生津力與回甘力都相當出色——茶杯輕啜,鼻腔放空可嗅到淡淡的茶 香;所謂的鼻舌留香,也許也不外如是。當然,酸氣還頗重,如果我之前的推論成立的話,這道茶品的活性還相當高,作為收藏應該比作為現時 品飲的價值更高。

第一沖茶,因為茶沱未化,所以茶葉還尚未見濃烈;第二沖茶,茶湯明顯濃稠茶香更濃郁。這道茶品的最佳品飲口感應該在第二沖至第八九衝開 外;之後茶香漸褪,茶氣漸衰,茶韻漸逝;以水溫、沖罐的溫度控制以及沖泡間隔、浸泡時長當可再延續四五沖。當然,我的品味偏重;若是喜 歡淡口味的茶友,置茶量選在三克到六克為佳,且最佳品飲口感應該在三四沖後到十二三沖之間,之後同樣可以泡茶功夫延續五到六沖。

我喝過陳化了十餘年的龍生熟普,酸氣還有,只是淡得如果不是細心去品味已經很難發現了。假如據此推斷,這道茶品假如儲藏得當,至五六年後 方可稱大成。只是,至那時間,此茶品的入手價格可能要翻上數倍。
現時品飲推薦指數:★★★☆☆☆
收藏推薦指數:★★★★★☆
當然,只是一家妄言;歡迎品飲過此茶或者收藏有此茶的茶友們交流切磋。
2011-08-12;辛卯兔年丙申七月己亥十三;軒轅誕。午,12:05。

【福海】05年珍品熟餅(六片葉)
這道茶一直喝了很多年,幾乎從05年出品的時候就開始喝這道茶了,現在還記得當年第一次喝這道茶的感覺,因為這道茶品跟同是福海茶廠同 年出品的極品熟餅一樣為熟茶製作中較淺發酵的製作工藝,所以當年出廠的時候這道茶的口感非常豐富飽滿,對味蕾有較強的衝擊。

我記得那是一個極靜的深夜,幾近通宵達晨,和朋友CYM在拳皇裏苦戰了大半個夜晚之後坐下,帶著幾許浮躁開始泡這道茶。那時候我喝普洱茶 的時間也並不長,所以我無從比對這道茶品;而CYM小同學幾乎是從來沒喝過普洱茶,或者喝過幾次,印象模糊而不甚入意,但自這道茶品之後, CYM小同學幾乎跟我一樣狂熱地迷戀上熟茶製作工藝出來的普洱茶,並且一喝至今也已經許多年了。可想而知,這道茶品對他而言是怎樣的一種衝 擊;而這道茶品能讓一個隻喝過幾次普洱茶的鳳凰茶友對一個茶種產種出一種近乎狂熱的迷戀,可見它當時的茶韻霸氣與高大強的說服力。

事隔了很久他才對我說起那一夜的普洱茶帶給他那種幾乎是銘刻在他回憶裏的感動,我說——其實就是這道茶品,他聽了,又去同一家店裏購買了同 年出品的一餅茶回去,然後滿懷著在回憶裏的種種強烈的情感去泡這道茶;後來他說——他再也找不到當年喝這道茶的強烈感覺了。

我其實不信,於是不久之後我也泡了一泡,同一個茶餅,當年用普洱刀開過的那個空隙還在,在同一個地方撬開,投置同樣的茶量,同一套器皿、火 具、水源以及相同的手法泡同樣的茶,其感覺果然相別甚遠。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覺得茶湯更加地濕馴柔滑,但味覺方面卻顯得淡了,不 如之前喝的時候那樣的富有衝擊;熟普洱在品嘗方面也許更見仁見智,但大部分的人都認同是的溫婉若春的稠潤口感,以及舌底生香喉底回甘的生津。 所以,從這方面而言,熟普洱也許不如生普洱那樣猶如北國風光般的棱角分別口感凜冽,但它卻如江南山水般柔情萬千峰迴路轉。

最近我又泡了一沖,也許是這些年喝了太多種類以及各種級別的普洱茶,我大概明白了一些那些年前想不明白的事。為何當時我感覺這道茶有點接近於 那種定制的生熟相接的普洱茶餅般口感強烈,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道熟茶製作工藝中較淺發酵的工藝,所以當年它出廠的時候多少帶有些生澀以及類似於 生普洱般的強烈口感;而後一兩年,朋友說喝不到原來的那種口感,正是因為它在陳化過程中淺發酵過的茶葉持續陳化發酵的後果所致。

我剛剛泡了的這泡茶,距離上次喝又已過了兩三年,茶湯紅亮而不濁,茶韻深潛而不張揚,茶氣低調卻延綿細膩;茶功力更深厚的輝哥說他喝出了棗香 與陳香,於我,卻只能喝到其中的棗香,陳香方面似乎還不夠強烈。當然,這只是一道05年的普洱茶,其轉化以及酵化能力還很強,加上它本身的淺發 酵製作工藝讓它的茶餅本身還保留了更大的活性,所以這是一道應該還頗有變化的熟普洱。就我從喝這道茶的幾年歷程來回憶,這道茶在這幾年功夫裏 的變化是相當明顯的。

這一次泡茶,置茶量精確為十克,出味很快,第一沖味道相對較淡;至第二沖,它的特點已經相當明顯;直至第八九沖,它的風格都能保持得非常完好。 其後漸有些淡,可相對延長浸泡時間以及在每一沖之間的間隔時間上做功夫,一直泡到十四五沖都還相當不錯。喜歡較淡品味的輝哥說,在第七八沖後 才是他的最愛;而我是重口味的傢伙,所以從第二沖至第九沖於我而言才是最佳的品飲口感。回甘力、生津力以及續茶力都相當不錯。
現時品飲推薦指數:★★★★★☆
收藏推薦指數:★★★★★☆
2011-08-15;辛卯兔年丙申七月壬寅十六夜22:43。

【大葉】07年大葉醇香
這是一道相當中庸的一道茶,中庸而不平庸,這一點很難。

朱熹僅僅是說: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而如果認真地去讀過列為四書的《中庸》,我們就會知道其實中庸並不是 如魯迅先生所批判的那般不堪。無過無不及,沒有誰給過我們一個標準的衡量標準,所以我們如何去把握這無過無不及的那道似有若無的中界線;也許 可以說,說中庸以及想要中庸並不難,而如何把握自己的行為標準一直恪守著中庸之道卻非常之難。我們都不是聖人,聖人更不會守在我們身邊時刻地 叮囑我們如何去行為,所以我們難免有時候會過猶不及,有時候會有過而無不及;我們總難免會犯錯誤,我們總在搖擺不定,總在過與不及之間不停地 攛掇。恪守的渴望不曾間斷過,而所謂中庸之道的標準界限,卻總難免模糊;這也許是中庸之道修為的最難到達的彼岸。如若能做到中庸,我們可以很 自豪地說——也許我們已經略窺儒家的高雅門庭了。

或者可以說,這道茶品是一道相當典範的深度發酵的熟普洱茶品,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茶氣內斂而不張揚,茶湯柔順而不膩口,茶韻幽長卻不霸道; 所以許多人一開始喝這道茶,常常會感覺它的特點並不很突出,但是多喝幾泡,喝得多了卻總不由自主地喜歡上它。

前陣子我一直在喝天緣茶廠05年出品的一道常規茶,那道茶跟這道茶可謂完全相反——它帶有一股濃烈的陳香,並且該茶所選用的茶青是帶有濃墨重彩 的鮮明個性,一開始喝的時候很容易就喜歡上它,因為旗幟鮮明而通俗易明,可是喝不多久,一碰到那個味道很容易就感覺到膩口,於是我突然感覺, 一道茶品既能做到經濟實惠可充當每天品飲的常規茶品,而又能做到每天品飲而不帶膩口的審美疲勞感——所謂的中庸,無過而無不及,就顯得非常難 能可貴了。

總的來說,這道茶回甘力好,茶湯略帶有甜感,生津、續茶力方面也不遜色,口感細膩而溫潤柔滑,若作為常規茶自品或待客,都相當不錯。隨著時間的 推移,這道茶自出廠至今也已四個年頭了,略有陳化之後其表現更是韻味俱佳,相當值得推薦。

總有人說茶禪一味,而茶儒豈是殊味,同是一味。在品飲一道中庸茶品時慢慢玩味儒家所說的中庸境界,豈非雅哉妙哉。無過無不及,諸法平常;一道常 規茶品所達達到的境界,相當難得。
2011-08-26;辛卯兔年丙申七月癸醜廿七;黃老誕;10:23。

【鳳牌】F501一級紅茶
我喝紅茶的時間遠沒有鐵觀音和普洱那麼長,所以此點評,只是個人感知,一家胡妄語,僅供參考而已。投茶量為6克,茶湯觀之紅亮,有稠感,略泛油 光,掛杯有色;嗅之有紅茶香,略有花香氣;品之入口甘而略有甜,不帶澀感,口感柔和不寒不燥。初邂此茶,稱道其夏熱止渴生津效果明顯。

茶韻較沉,喝下此茶時並無明顯感覺,但一小會後才自舌底以咽底升起。舌底泛香,而咽部開始有一種極明顯的稠甘感,這是生津力在口腔裏的出現表現; 此時可大咽香津,因為吞咽無限,之後渴感漸止。而若如我這般煙齡老民,大多會在此刻烯起一根香煙,因為有生津的茶湯保護,咽喉不會因為香煙的刺激 而有不適感,而我則在其茶韻飄香裏彌散著的幾縷輕煙繚繞中開始神遊物外飄飄逸然。此種舒適感會一直持續很久,這是比較出色的茶品才具有的優秀品質。

茶氣柔順悠長。記得《心經》裏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 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不知道為什麼,喝這道茶的時候,我總會不經意地想起這一偈;或許是人心浮躁,所以總難解其 中滋味。乃至於品飲此茶,以覺心中空靈,之後才有小悟。午後,多躁多欲而無果,饑渴激昂而無泄,漸摒之;安坐,煮水,烹茶,偷半晌歡愉,閒暇自生, 而茶味漸現。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沖,氣味色韻俱佳,湯亮而茶黃。其後氣漸衰褪,味漸散淡,色現頹勢而韻漸隱遠。可以說,這是一道性價比相當高的茶品。
2011-08-29;辛卯兔年丙申八月丙辰初一;天醫節;17:13。

火神紀

淺談數碼攝錄機科技

以往獨立電影人對數碼攝錄機是又愛又恨﹐ 愛者在於攝錄機低廉的價格為大家提 供較經濟的拍攝選擇﹔ 恨者是因為除價錢特別昂貴的超專業型號外﹐ 一般人能夠 負擔得起的攝錄機﹐ 不論畫質或各種效果﹐ 都難以達到電影的基本要求。

不過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成本低質素高不再是夢想﹐ 數碼攝錄和電影的距離﹐ 是從未如此親近。 事實上﹐ 現在世界上不少電影節和頒獎禮﹐ 都以消除以往對數 碼攝錄規格的歧視﹐ 只要拍成後的電影能夠轉成35米厘菲林上映(較先進的甚至容許 數碼放映) ﹐ 幾乎都不介意電影本身的拍攝媒介。

說到數碼攝錄技術﹐ 如果是資源無限的荷李活大製作﹐ 當然可以選用動輒數十萬元的 名貴器材﹐ 相對來說﹐ 一般低成本製作則多傾向選擇一些價廉物美的機器。

在云云攝錄器材中﹐ 現在最火紅的應該就是名為「 Red」的數碼攝錄機。 這部機器單件大 概萬元美金﹐ 配上鏡頭和各種配備﹐ 整個組合約數萬元。 對於一般人來說﹐ 這樣的價錢 當然不易負擔﹐ 但想想沖印一卷菲林的價錢﹐ 已可能不止這個數目﹐ 而一般數碼攝錄機 的質數又難望其項背﹐ 便會明白為什麼電影人對這部機器來得趨之若騖了。 雖說是低成本 的器材﹐ 但只要看看利用「 Red」拍攝的電影片目﹐ 便知道這部機器的實力了: 《 The Book of Eli 》﹑ 《 D-9 異形戰區》﹑ 《 Gamer 電玩逃殺王》﹑ 《 社交網絡》﹑ 《 加勒比海盜: 魔盜狂潮》﹑《 龍 紋身的女孩》(美版) ﹑《 Contagion 》(Steven Soderbergh 可是數碼攝錄機的忠實支持者﹐ 自千禧年 後的作品﹐ 幾乎全部都用數碼攝錄機拍攝) 等﹐ 另外還有大量正在拍攝中的新作呢。

成本過萬的「 Red」對於身無分文的獨立電影人來說﹐ 畢竟遠在天邊﹐ 可幸的是數碼單鏡反光 照相機(DSLR Camera) 技術的成熟﹐ 卻意外地為電影人帶來新的希望。 現在不少質素較佳的單鏡 反光鏡﹐ 都附設了錄像攝錄功能。 最重要的是﹐ 這些機器能夠拍攝的畫質﹐ 均達到1920x1080 (24p) 的高清水平﹐轉成菲林處理較方便﹐ 雖然仍難和較高層次的數碼攝錄機相比﹐ 但在相對低廉的價格下(最平價的相機可 能只要700 美元左右﹐ 配合鏡頭和其他配備﹐ 加起來也不過數千塊) ﹐ 拍攝出來的效果絕不失禮﹐ 經過後期處理後絕對可以登堂入室﹐難怪一舉成為不少窮困電影人的首選﹐ 不少電影廣告也利用 這些器材減低成本。 近年利用這類機器拍攝的電影不少﹐ 當中較多人認識的首推素來喜愛數碼攝 錄的Danny Boyle 的《 127 小時》(Canon EOS 5D Mark II 和7D) ﹑ 另外得獎作品《 黑天鵝》的部分片段﹐ 也是 利用Canon EOS 5D Mark II 和7D 拍成。

然而如此﹐ 科技的發展雖然為電影人帶來無窮的方便﹐ 但電影的根本始終在於劇本和編導演的表 現。 新科技能夠帶動更多人投身拍電影的行列﹐ 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可是對電影質素的提升又有 多少? 看來還有待觀察。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