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05 月07 日
電影與政治 by Kantorates

電影與政治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 這個星期可謂喜事成雙。 當人們的話題仍離不開世紀矚目的英 國皇室大婚慶典﹐ 美國總統奧巴馬隨即便公布獵殺恐怖分子頭目拉登的消息﹐ 讓十 年來仍未跳出911 事件陰霾的國民﹐ 終於擺脫心魔﹐ 也是繼多年前擒獲伊拉克前總統 薩達姆後﹐ 歐美國家反恐工作的最高成就。

近日有關拉登的新聞如潮湧﹐ 當中有關電影界的一則消息﹐ 就是奧斯卡金像獎最佳 導演Kathryn Bigelow 表示本打算籌拍的電影《 殺死拉登》可能需要更改劇本﹐ 甚至取消開拍。

說到以政治時事取材﹐ 西方電影人一向熱衷。 不要說近代史﹐ 就是主角人物還是活生 生的﹐ 也不是禁忌。 例如2006 年以英女皇為主角的得獎電影《 英女皇》﹐ 登場人物便全 部真名實姓﹐劇本表現創作人對當權者的看法﹐ 態度毫不掩飾﹔ 另一部以美國前總統布 殊為主角的電影《 殊不簡單》﹐ 也以真實的人物和背景取材。

即使不談政治﹐ 西方也有不少大拍當代時事人物的電影﹐ 例如去年(2010) 獲得良好口碑 的《 社交網絡》﹐ 便以社交網站Facebook 創始人的發跡野史為藍本加以發揮。 雖然當事人 表達不滿﹐ 但無礙電影發行。

相對來說﹐ 亞洲電影敢於直接拍攝當世政治時事的電影著實不多。 好像數年前韓國片 《 The President's Last Bang 》﹐ 雖然講的已是上世紀前總統朴正熙的往事﹐ 但拍攝時還是遭 到朴氏後人的阻撓﹐ 甚至興訟企圖阻止影片上映。 雖然最後電影公司解決糾紛﹐ 影片上 映後在韓國和海外也獲得不俗評價﹐ 但已足夠讓電影公司和製作人起了戒心﹐ 對於當代 政治題材的處理變得更小心。

華語地區方面﹐ 中國內地拍攝政治人物的電影不少﹐ 不過全部都屬黨教片﹐並不包含創作 人自身的看法﹐ 而且近年只拍已去世的領導人或年代久遠的歷史事件(最近已數到國共內 戰) ﹐ 例如大出風頭的《 建國大業》﹑ 即將上映的《 建黨偉業》等﹐對於仍在生的當權者﹐從 不觸及。

台灣方面的情況則相對開放一點﹐ 時有不少諷刺時政的喜劇作品﹐ 但認真探討的還是不多。 年前的《 彈道》雖以真實的總統遇刺案為題材﹐ 但由香港導演劉國昌執導﹐ 而且角色人物都 是化名﹐情節不盡不實﹐ 始終難以讓人滿意。

對於政治時事﹐ 香港娛樂界向來反應敏銳﹐不少創作人均曾涉足政治活動﹐ 例如當年民運事 件﹐ 演藝圈便大搞表演活動支持﹐更有傳聞指部分民運人士出逃國外﹐ 曾獲香港娛樂界人士 的協助。 不過說到電影﹐ 敢於毫無顧忌拍攝的卻不多。 現在中港一家親不用說﹐ 早於港英時 期﹐ 直接以當世政治人物取材的電影也不多﹐ 而且多半只局限於戲謔的遊戲之作﹐ 例如《 港督 最後一個保鑣》等電影﹐ 只是透過旁敲側擊方式﹐ 以化名的角色抒發一點政治看法﹐ 但整體 無傷大雅。 比較之下﹐ 電影人對時事題材方面則較活躍﹐ 偏好當代奇案拍攝﹐ 不過主題還是 偏重獵奇展示﹐ 並沒多少顯示創作人對事件的觀點或反思。

言歸正傳﹐ Kathryn Bigelow 的《 殺死拉登》能否開拍言之尚早﹐ 不過可以預期有關拉登生平或是 次獵殺行動的電影﹐ 將陸續有來﹐ 且看到時能否為觀眾帶來新的觀點吧。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