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01 月29 日
淺談本地3D 電影的前途 by Kantorates
自《 阿凡達》的成功﹐ 3D 立體電影如雨後春筍﹐ 幾乎每間電影公司都要參上一把。 荷李活自不用說﹐ 在雄厚的財源支持下﹐ 每一部新片都要搭配3D 效果以響潮流﹔ 亞洲也不遑多讓﹐ 不少電影公司蠢蠢欲動﹐希望能在市場分一杯羹。
可是從近來的票房走勢來看﹐ 3D 電影對於普遍觀眾的新鮮感似乎已過﹐逢3D 必能 吸引觀眾入場的方程式不再奏效。 或者﹐ 與其把其吸引力下跌歸因於新鮮感消失﹐ 還不如看成在選擇愈多的情況下﹐ 觀眾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當初依賴新鮮感吸引觀眾入場的電影公司都明白﹐ 3D 只是技術﹐ 正如以往的電腦特 技﹐ 在電影中的作用﹐ 應是配合劇情﹐ 而不是喧賓奪主的成為主菜。 觀眾入戲院看 電影﹐ 是因為他們被故事﹑ 演員吸引﹐ 而不單是因為3D 。 在這個大前提下﹐ 能夠預 見往後荷李活的3D 電影﹐ 不會再過分偏重以 立體效果為宣傳重點﹐ 而是更多地把 技術融入在劇情之內。
有荷李活的先例在前 ﹐ 香港電影在未來應如何發展3D 技術﹐ 如何確立方向 ﹐ 十分 值得業界研究。 有人說本地影壇財力資源難和西方比較﹐ 不應浪費時間在耗資龐大 的3D 技術之上﹐ 這不免是固步自封之見。 想西方電影發展草創時期﹐ 當有聲電影面 世﹐ 不少電影人不是狠批聲音毀掉電影嗎? 後來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同樣地﹐ 當電影 由黑白過度到彩色世界﹐ 不是也曾被不少人士(包括很多電影大師) 阻撓或反對嗎?
隨著科技的急速進步﹐ 電影技術的開放只會順應潮流﹐ 不斷向前走﹐ 而不會開倒車。 或許目前的3D 拍攝科技仍未普及﹐ 技術的開發還有待改善﹐ 但若主流趨勢如是﹐ 香 港電影也只能慢慢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而不是有理無理地反對跟從。 對於影業來 說﹐ 問題的關鍵只在於﹐ 應以何種步伐﹑ 何種形式跟隨大隊?
目前本地影壇欲拍攝3D 電影﹐ 的確有很大難度。 正如不少影人所言﹐ 以100 萬元製作 費的3D 效果 ﹐ 不可能和花費1 億元的比較。 但無可奈何地﹐ 不管是100 萬元的電影﹐ 還 是1 億 元﹑ 10 億元的製作﹐ 票價都是一樣。 觀眾也不會因為體諒100 萬元的一部而入場。 在同等票價的大前提﹐ 普遍觀眾心態都會以物有所值為評估標準﹐ 選擇製作更精良﹑ 效 果更傑出的一部去看。
所以﹐ 100 萬元的製作(即港產片比喻) 要吸引觀眾﹐ 重點不是技術﹐ 而是題材和劇情。 舉 例來說﹐ 觀乎目前眾多的本地3D 製作中﹐ 最引人注目的﹐ 不外乎是不日上演的《 3D 肉蒲 團》。 但相信這部電影之所以吸引大家的眼球﹐ 不是因為觀眾期待他們的3D 技術有何突破﹐ 而是在於題材本身和3D 效果的融合。 從這個成功例子可見﹐ 對於資源稍遜的本地影壇﹐ 3D 電影的前途﹐ 並不只在3D 技術身上﹐ 而更多的在於電影人能否花心思在取材之上。
正如上述荷李活的情況﹐ 說到底﹐ 觀眾入場看電影﹐ 真正關心的是題材﹑ 故事﹑ 演員等。 3D 永遠都只應該是配角﹑ 調味料 ﹐ 而非主角或主菜。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