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02 月20 日
短片創作的困難 by Kantorates
近年不少 有志闖入電影圈的年青人﹐ 都在努力拍攝短片﹐ 希望能夠透過作品獲得 賞識入行。 由於短片需要的人力和資源較長片少﹐表面看確是比較容易實行﹐ 但要 憑短片出位﹐是愈來愈困難了。
今時不同 往日﹐ 以往拍攝電 影不是常人能做﹐專業的攝影器材非一般人能夠承擔﹐ 所以即使是短片﹐ 要拍得富專業水準﹐ 也十分不容易。 在競爭對手較少的情況下﹐ 獲得注目的機會自然比較大。 相對來說﹐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不少普及型的器材﹐ 都能做到極具專業水平的仿電影菲林效果﹐加上其他設備如收音﹑ 後期剪接等的普 及化﹐拍電影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在每年出產量以繁星數目激增的情況下﹐ 競爭 自然愈來愈激烈﹐ 若無萬中無一的創意或群帶關係﹐ 單憑滿腔熱情和基本技術﹐ 要 突圍而出﹐ 是難若登天。
由於短片 本身缺乏商業發行 的條件﹐ 以往拍攝 短片的年青人﹐ 主 要依靠電影節的 播 放引起注意﹐ 而世 界上大部分電影節 也特別設置短片項 目﹐ 協助推廣。 電影人 憑著入圍電影節的短片揚名﹐ 進而投身影圈的例子不少。 可是﹐ 這樣的辦法﹐ 在千 禧年的今日﹐ 作用明顯大減。 在毫無人脈關係之下﹐ 想把短片送進任何中型以上的 電影節﹐幾乎是不可能。 以中型電影節為例﹐ 平均投片量為200 多部至1,000 部短片﹐ 而放映名額大概只有20 至 30 個左右﹐ 按最極端的比率計算﹐ 入圍率等同五十分之一﹐ 難度可想而知﹔ 若是大型影展﹐ 情況便更誇張﹐ 投片量可能高達9,000 多部﹐ 而入圍名 額不到50 個﹐ 入圍比率是多少﹐ 有數得計﹐ 其困難的程度﹐ 可能比起考入牛津或哈佛 大學更難。
況且﹐ 要 入圍電影節﹐ 不光 是計算比率﹐ 還要 加上其他因素。 正如以前說過﹐ 不少電 影節不多不少都保留一份校友名單﹐ 意指以往曾入選的電影人﹐ 新作會被優先考慮(即 使其新作水準未達要求) 。 另外﹐ 這還未計算電影節最重視的明星效應﹐ 只要是著名影 人的作品﹐ 不管水準如何﹐ 也會獲得重視。 要在重重關卡下脫穎而出﹐ 對於毫無名聲 或關係網的年青電影人來說﹐ 是談何容易。
不少年青 電影人也明白這樣 的道理﹐ 他們都知 道﹐ 不能光靠電影 節揚名﹐ 而是必須 採取更進取的辦法 ﹐ 所以近年陸續有人使出奇招﹐ 希望能透過兵行險著的手段獲得成 功。 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就是把作品放上網絡﹐ 製造迴響。 例如早前便有報導指﹐ 一名 南美電影人把科幻短片放上網絡後﹐ 大受注目﹐ 因而獲得荷李活垂青﹐ 獲投資數千萬元 拍攝長片。 另外一個頗富創意的方法﹐ 是先編寫長片劇本﹐ 然後傾盡所有資源﹐ 把其中 最有看頭的一場戲拍攝。 完成後便四出向電影公司投片﹐ 希望能以此為範本﹐ 說服對方 投資﹐ 西片《 恐懼鬥室 》第一集的導演﹐ 正是利用這個方法﹐ 在毫無荷李活電影拍攝經 驗的情況下﹐ 順利獲得電影公司的信任和注資開戲。 不過目前來看﹐ 能夠透過這些方法 入行的年青人﹐ 還是萬中無一﹐這始終是一種很投機性的賭博。
電影道路雖然很艱難﹐ 不少人都因為種種原因半途而廢﹐ 尤其是有家庭負擔的﹐堅持奮鬥 遠比放棄理想更為困難。 不過這始終是築夢的行業﹐ 「人如果沒有夢想﹐同一條鹹魚有乜 分別 ? 」不在年青時闖一下﹐ 難道要等到中年後才發奮? 若真有信心和能力﹐ 不妨放手一 搏﹐ 以免老來後悔。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