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8 月22 日
漫談電影片長 by Kantorates
電影片長標準的問題﹐ 頗為值得討論。 雖然業界沒有一個明文規章﹐ 但一般看法(例如不少電影節的規則) ﹐ 片長少於40 至60 分鐘為短片﹐ 以上則為長片。
電影發明開初﹐ 礙於技術和資源等種種原因﹐ 片長不外乎是幾分鐘至 十多分鐘﹐ 後來漸漸拉長﹐ 成為目前90 至120 分鐘的普遍標準﹐ 並為觀 眾接納。
以現時的影業來看﹐ 除了編導不介意把電影拍得愈長愈好外﹐ 不論是片 商或觀眾﹐ 一般都傾向電影的片長以兩個小時為限﹐ 超過這個長度的﹐ 不是耗至龐大的史詩式巨製﹐ 便是節奏冗長和緩慢的悶藝片。
從片商的角度來看﹐ 電影拍得短是利多於弊﹐ 怎樣計算都有著數。 拍得 短小精桿的電影﹐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可增加放映場數。 一部片長超過兩 小時的電影﹐ 每天放映的場數﹐ 肯定比起90 ﹑ 100 分鐘的電影為少。 例如 早前上映的荷李活片《 保衛奇俠》﹐ 片長接近3 小時﹐ 戲院方若想增加票 房﹐ 唯一選擇就是 開放多院同映﹐ 否則每日只映三﹑ 四場﹐ 很難確保票房。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 觀看一部短的電影﹐ 花費的時間和體力也自然較少。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不管是刺激萬分的特技爆破大製作﹐ 或者是冗長緩 慢的文藝片﹐ 要全神貫注地保持集中力超過兩小時﹐ 不是容易的事。 即使 是比較富經驗的電影觀賞人員(即影評人﹑ 電影學者) 等﹐ 近年也不乏對一些 冗長電影產生抗拒看法。 例如我早前參看一些西方影評人對近來日本電影 的評論﹐ 便常有批評指日片動匭超過兩個小時的做法﹐認為這些電影屬於 不必要的拖長。
環顧世界影壇﹐ 荷李活的電影的確是愈拍愈精巧﹐ 即使是花費天文數字的 大製作﹐ 一般都不超過兩小時 (兩小時以上的導演剪輯版﹐ 通常都只修錄在 DVD 影碟) 。 以往如《 教父》系列一樣﹐ 由電影公司主動要求導演拍長的做法﹐ 已幾近絕跡﹔ 香港方面﹐ 電影片長也被大幅限制﹐ 正如上述﹐ 比較短的電影 能夠爭取更多放映場次﹐ 另外﹐ 拍得短可節省資源﹐ 觀眾也不會因為電影 不夠兩個小時而不滿﹐ 對於電影公司來說﹐ 實是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即便 是一些大片﹐ 例如最近的《 竊聽風雲》﹐ 片長大概也是100 分鐘左右﹐ 非常節制。
相對來說﹐ 日本和韓國的情況剛好相反。 近年確有愈拍愈長的趨勢。 舉我在 最近看過的韓片為例﹐ 不管是動作﹑ 愛情﹑ 驚慄片等﹐ 大部分都超過兩個小時﹐ 像去年的言情小品《 傻瓜》﹐ 明明只是描寫親情和友情的小品格局﹐ 片長也竟 然達到120 分鐘以上。 另外﹐ 向來拍得不短的日本片﹐ 也維持「 長拍」作風﹐ 尤其製作條件不俗的電影﹐ 超過兩個小時是佔大多數。
究竟電影長短如何才合適﹐ 其實沒有公論﹐ 藝術無價﹐ 一切取決在於是否切合 劇本需要。 不過大家都知道﹐ 商業片畢竟是一盤生意﹐ 電影人必須對投資者負 責﹐ 不能只因為藝術而罔顧金錢。 所以﹐ 和愈來愈傾向迷你化的戲院一樣﹐ 現 在的電影也是愈來愈短(片長) 了。 不過好在有DVD 影碟的存在﹐ 電影公司常常 會把所謂的導演剪輯加長版 一併修錄﹐ 滿足不願妥協的導演和觀眾。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