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10 月25 日
拍香港人的電影 by Kantorates
《 海角7 號 》在台灣票房大收﹐ 不少人覺得是奇蹟。 沒有 大明星﹑ 沒有大場面﹑ 沒有電腦特技的平實劇情片﹐ 獲得 全台觀眾歡心﹐ 這樣的情況要是放在香港﹐ 是等同太陽從 西邊出來﹐ 完全不可想象。
低成本劇情片在本土票房大收﹐ 在亞洲其他影市都不是奇 事﹐ 例如數年前南韓片《 愛回家》講鄉村老人和小孩﹐毫無任何 賣座原素﹐ 卻在當地票房取得驕人成績。 台灣也是一樣﹐ 侯孝賢的《 悲情城市》當年便曾打破紀錄﹐以一部節奏緩 慢﹐ 不賣娛樂性的電影來說﹐能在商業票房上取得佳績﹐ 著實不容易。
戲劇橋段是萬變不離其宗﹐ 尤其是中國人的人情﹐始終依從 傳統﹐ 不可能有大變革。 一齣劇情片能否成功﹐最重要是看 能否讓觀眾找到認同感。 環觀上述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劇情 片﹐ 幾乎無一不是以本土民生和背景取材﹐ 講的都是當地社 會的人和事﹐ 特別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相對來說﹐ 近年極少「 刀仔鋸大樹」成功例子的香港 影市 ﹐最 欠缺的就是本土特色﹐ 尤其自香港回歸後﹐ 影市漸向內地靠 攏﹐富本土特色的低成本劇情片實在難以抬頭。
回看近年的港產片﹐ 大部分為了開拓內地市場和配合內地電檢 制度﹐ 實行自我審查﹐ 搞得不倫不類﹐ 既不像港產片﹐ 也不能 討好喜愛港產特色的內地觀眾﹐結果兩頭不到岸。 其實從純粹 以本土觀眾為目標的《 黑社會》﹐ 即使以三級片的評級上演﹐ 仍能取得不俗票房可見﹐ 本土電影只要拍得好﹐ 也是不愁沒 有市場。 不過商業影壇始終是以利行頭﹐ 面對神州過億觀眾和 龐大收益的利誘﹐ 大家又怎會不一窩風地沉醉於短視的即時 回報之上﹐ 而忽略了影業的長遠發展?
話說回來﹐ 今年香港影壇雖然仍以合拍片為主﹐ 但也出現一些比較地道的 低成本劇情片﹐ 例如 《 愛情萬歲》﹑ 《 圍城》 ﹑ 《 無野之城》﹑ 《 烈日當空》﹑ 《 天水圍的日與夜》等﹐ 或許當中成績比較參疵﹐ 但對於影市來說﹐ 不失為一件好事﹐ 至少讓人知道﹐ 影界還是 有一些有心人﹐ 正在拍香港人的電影。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