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10 月14 日
由 海報到明星 by Kantorates

由 海報到明星

《 墨攻》一片上周開始展開宣傳﹐ 即惹來一場「 自我炒作」味道 濃厚的海報風波。 話說影片公開的幾張宣傳海報﹐ 都只有主角劉 德華的大頭或全身照﹐ 其餘演員都無影無蹤﹐ 部份配角更連名字 也沒有列出。 一時間演員都議論紛紛﹐ 半開玩笑地指稱安排不夠 公平...

這樣的新聞﹐ 當然只是宣傳而已﹐ 演員的回應不過是為電影造勢﹐ 用不著深究。 不過﹐ 談到電影海報創作的問題 ﹐ 卻讓人有不少感想。 細看近二﹑ 三十年的香港商業電影海報﹐ 會發現都以演員為焦點。 若 是群戲電影的海報 ﹐ 多半都會是演員一字排開的半身或全身照﹔ 主角富賣點的﹐ 就肯定先來一個大 頭相﹐ 生怕觀眾看不清楚。 很少會看到一張沒有演員露面的電影海報。

這樣的安排﹐ 在商業掛帥的香港影壇來說﹐ 是無可厚非的事﹐ 不過﹐ 另一方面卻反映出香港電影過份注重明星效應的創作和宣傳取向。 電影明星制度源於三﹑ 四十年代的荷里活 ﹐ 影響遍及世界﹐ 香港 影壇自不例外。 對於影業來說﹐ 明星制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 面它製造了很多耀眼的明星﹐ 吸引更多觀眾入場看電影﹔ 另一方面﹐ 卻容易做成星級演員的坐大﹐ 可能會限制了電影人的創作自由。

香港影業的一個問題﹐ 就是把焦點放得太重在演員身上﹐ 局限了電 影的發展。 好些星級演員的號召力和片酬不成正比﹐ 拖垮了電影的 製作成本。 另外有些則喧賓奪主﹐ 剝奪了導演的創作自由。 當然﹐ 這樣說不是想一竹竿帶起一船人﹐ 不少好演員的確物有所值﹐ 值得我 們表揚。 但是縱觀現在影壇﹐ 整體發展則明顯不太健康了。

電影始終是群體創作﹐ 能夠單天保至尊者不竟是異數。 若然電影 的成本能夠更平均地分配﹐ 影片質素應當能夠提升不少。 可惜目前 市道環境令到投資者缺乏信心和冒險精神﹐ 看來大頭照電影海報和演員 電影仍會是影市的主流。

Kantorates